李怡專欄:國家定位 - 李怡

李怡專欄:國家定位 - 李怡

全世界實行憲政民主的國家,執政黨若要競選連任,一定以強調執政期間的繁榮、穩定為主要訴求,而在野黨若要挑戰執政黨,要取而代之,則會不斷提出種種改革。通常,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總是反政府人士所發動的,而政府只會壓抑或故意低估示威的規模與嚴重性。
但台灣的情形卻相反,最近幾次大規模的民眾示威,如九月的「正名運動」,以及上周末有二十萬民眾參加的「全民公投,催生新憲」大遊行,就都由執政的民進黨發動或積極參與。民進黨就像民主國家的在野黨一樣,不斷提出衝擊現有憲政的議題,如「一邊一國」論、正名運動、公投、催生新憲等等。相反,在野的國民黨、親民黨,則像是執政黨,只是一味主張維持現狀。
這怪異的現象有點像文革時的中國大陸,由毛澤東發起民眾運動,衝擊現有體制。而背後的目的也很相像,毛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民進黨則為了在大選中延續權力。講到底,群眾運動都只是「運動群眾」,為掌權者的「權力」服務。
這怪異現象的客觀因素,就是台灣始終在國家定位的問題上模糊不清。台灣以「中華民國」為名,目前的狀態是並沒有一個更高的主權凌駕其上,但國際社會不承認「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要參與國際組織又備受中共的阻攔、打壓。台灣在經濟、政治上都大致跟得上國際潮流,唯獨沒有國際地位。這是民進黨能不斷以國家定位為議題,挑動改革,而又能讓民眾認同的原因。

本周一,《中國時報》公布所作的最新民調,顯示有百分之卅七的人,支持陳水扁「一邊一國」的說法,反對的有百分之廿六;而對連戰新提出來的「一中即中華民國」則有百分之卅八的人贊成,反對的是百分之廿七。但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是強調台灣要堅持主權獨立的現狀,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是「一中一台」,連戰趕緊跟上,提出「一中即中華民國」則是「兩個中國」。換句話說,台灣的主流民意是一面倒地反對在台灣的治權之上,有一個更高主權的、中共所提的「一國兩制」。
民調中對於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不足一成,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三成七;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四成八。整體的趨勢,是向「台灣人」這種認同集中。因此,明年大選,在中共繼續打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情勢下,國家定位仍會是選舉的主要議題。目前,民調雖顯示連宋略為領先,但在國家定位問題上則是民進黨較為有利。唯一能夠扭轉台灣民意趨向的,是中共放鬆對「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參與國際社會的壓制。但在永遠只是爭正統的中國政治文化的陰魂之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