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早在兩個多星期前已曲終人散。這是胡錦濤、溫家寶主導下的第一次中全會,從胡錦濤近日外訪時神情輕鬆、態度自然的表現來看,相信他對三中全會是非常滿意的。可是,三中全會的公報亦折射了胡、溫治國執政的不足之處。
中全會是高度保密的會議,雖然胡、溫開創先河,事先公布了會議的議程,但討論焦點、表決情況等,都不為外界所知。會議公報是外界了解中全會的唯一途徑,而會議又是胡、溫主導下召開的,公報的內容當然或多或少反映了兩人的執政思路。
綜觀三中全會的公報,從經濟體制、產權制度,到農村改革、城鄉關係、修改憲法,幾乎無所不包,可見胡、溫對中國的問題認識很深,並深知解決之道。
以農村改革為例,公報列明,將放棄過去在流通領域對農產品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以保護農民的利益。這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正確做法。
可是,正因為公報觸及了太多問題,且沒緩急輕重,主政的胡、溫很容易被這些問題纏擾,無暇思考國之大政。胡、溫以往確善於解決具體的執政問題,但現時兩人已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必須具備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以視野、遠見及大開大闔的領袖氣魄,帶領國人融入世界、走向未來。即使胡、溫的首務是完善社會及經濟制度,亦須具備這種領袖氣質,否則國家很快會失去發展方向和動力。
三中全會公報折射的胡、溫另一個弱點,就是謹慎有餘、權威不足。過去兩星期,官方傳媒每天都發表評論文章,闡述三中全會精神,無一例外的讚揚這次會議為「理論重大突破」。但實際上,會議並沒甚麼突破性的理論,較具爭議性的產權制度、非公有制經濟體制等,在公報內也要用模棱兩可的字眼。
相對於十一屆三中的「改革開放」、十三屆三中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四屆三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六屆三中全會明顯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心議題,對現行體制改革不能提出突破而創新的說法,即使最可能突破的非公有制經濟改革,也沒列明「私企可享受國民待遇」。在此情況下,會議內容只能靠專家闡釋,公報的權威性自然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