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破冰之會 - 李怡

李怡專欄:破冰之會 - 李怡

民主黨八位議員上周五與董伯會面,氣氛良好。民主黨主席楊森會後表示,與董伯有意見交流,董伯承諾對廢除區議會委任制、政制檢討等問題跟進,民主黨對教育、經濟、就業等意見,董伯也不斷記筆記,並作回應。民主黨建議董伯率領全體議員訪京,董伯表示「已想了很久,現在真的要再想想。」
當晚,新華社罕有地發出董建華會見民主黨及自由黨的報道。星期一,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會見香港九名立法會獨立議員時,對獨立議員提出希望中央安排全體立法會議員上京一事,表示會「慎重考慮」。
有人形容民主黨與董伯這次會晤,是「破冰之會」,也有人認為這次會晤,是因為少了司徒華、李柱銘兩位強硬派元老參與,董伯亦改變了態度所致。過去的會面,單是在爭論甚麼是愛國、應不應愛國等問題時,已用了一半時間,彼此只是各自表述立場,根本不是溝通與交流。

對這次的「破冰」溝通,是否董伯的表面工夫,楊森說,要用時間去證明。亦有消息傳出,前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對這次溝通的良好,略有微言,覺得民主黨與董合作,就會破壞了反對黨的形象。此外,民主黨與董會晤的次日,董伯與前綫等幾位反對派議員會晤時,雙方就各有堅持,氣氛稍遜,何秀蘭議員更表示,普選問題不容妥協。
七一大遊行以後,董伯在施政上無改善,但在對待反對派及反對意見方面,則態度有所改善,這是事實。另一方面,董伯及特區政府的民望雖持續低迷,民建聯的民望更如插水式下跌,但民主派議員的民望卻未見大幅上升。民主黨在七一後做了民調,結論是市民希望民主黨應加強與政府溝通,因此,民主黨才作充份準備,並提交一份名為「還政於民,重建經濟」的施政報告建議書給董伯,實現了這次「破冰之會」。

香港民主派的從政人士,過去一直沒有釐清「從政」與「議政」的不同角色。「議政」即論政人士,所需要的是堅持固有的價值觀,從事實出發,提供邏輯性的分析。議政人士毋須與從政者有任何妥協。但從政者則不能不作妥協,因為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著名政治學家韋伯認為,從政者不能只具有「意圖倫理」,即不能只求目標清晰、意向分明、信念執着,而應同時要具有「責任倫理」,即要考慮到所有政治言行可能產生的後果,並對這後果負責。要實現「責任倫理」,就不能不作妥協。否則,就只能做離開政治、徘徊汨羅江邊的屈原,或一味針砭時弊的魯迅。所謂「反對黨」也是「忠誠的反對黨」,忠誠的對象是憲法,亦即香港的《基本法》。其實,即使是只擔任議政角色的人士,對從政者基於後果考慮的妥協,仍應予以諒解及支持。從這個意義上,筆者贊同民主黨與董伯的「破冰之會」,對董伯率六十位議員訪京,也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