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啲家具咁新嘅?又話呢啲係真正喺阿爸、阿爺嗰個年代生產嘅舊家具?」好多第一次步入「Cre&m」(讀Cream)的客人都有這樣的印象。這家開了兩個多月的懷舊家具店,賣的是真正舊貨,全都是在歐洲、澳洲等地四出搜尋回來,經過翻新後,大部份都和新的沒有兩樣。原來舊不等於甩皮甩骨,亦可以保鮮,堪稱是「記憶、猶新」的另一種演繹。
記者:張一豪
攝影:陳盛臣
模特兒:Carrie(SunSpot)
用Cre&m這個名字很特別,是「C」lassic(經典)、「Re」tro、「&」、「M」odern(摩登)之意。賣懷舊家具,即使最舊的家具已是1930年代的出品,但經過負責人Steven修葺過後,全部都新淨光鮮,沒有夜冷店的陳舊破落感覺,走進這家店舖,反而好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從前一樣。加上店內又有點像《凸務之王》的布景,令人有種身處過去、脫離現實的感覺。
「其實收集懷舊家具係我嘅興趣,我喺英國長大,住咗22年,一直都好鍾意去跳蚤市場或者舊貨店搵舊家具,然後買返去翻新;來香港工作後,我發覺香港搵仿古懷舊『新』家具唔難,但要搵真真正正喺某個年代生產嘅原裝產品就好難;加上近年懷舊家具愈來愈流行,我覺得有市場價值,而且又可以跟其他人分享呢個興趣,於是我就開咗呢間舖,重叫埋住喺英國嘅家人幫手搵貨。
「其實每個年代嘅家具,設計風格好唔同,可以反映嗰個年代啲人嘅生活方式,非常有趣。」
50年代屬於戰後重建的階段,很多人的環境都不算太富裕,家具會以實用性為主,所以大都是以木材製造居多,外形亦較簡樸,色調亦沒那麼花巧。木家具的腳以雪糕筒形居多,有種上重下輕的感覺。
60年代歐美對戰後的重建大致上已經完成,經濟亦開始富裕起來,所以注重裝飾,家居用品上都多了很多實用性不大,只重裝飾意義和外表大膽的設計;加上那個時候正值美蘇太空競爭,還有初起的UFO熱,所以家具的設計亦十分大膽,很有獨特的時代氣息。
70年代有分前期及晚期,前期是承襲60年代後期的色彩,但因為配合當時的社交,很多人都喜歡到朋友家坐在地毯上聊天,所以便出現很多LowSeating的椅子設計。
後來因為越戰和石油危機打擊經濟,生活質素開始下降,約在1974年後,設計又回復50年代的實用性,多用木等耐用材料,顏色亦較平實,而且還多了塑料產品。加上科技開始進步,小電器種類增加,銀行常見的跳字鐘,也是這個年代誕生。
Cre&m
(28512010)
地址:中環鴨巴甸街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