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業績的醫藥股,全都錄得不俗的盈利增長。以周一公布業績的遠東生物科技(399)為例,截至6月底止的全年業績錄得1.75億元純利,較去年同期增長30%;而上周公布首三季度業績的同仁堂(8069),截至9月底止的9個月已錄得純利約1.34億元人民幣,亦較去年同期上升22%。
回顧今年藥業股的表現,整體而言可謂非常理想。當然,有人會認為是沙士出現,令藥品需求大增,才刺激藥業股備受追捧。但實際上,撇除沙士出現此項因素,藥業股始終有其吸納價值。
股神畢菲特早前曾表示,未來一年股債皆欠缺吸引力,若真的要選擇性投資,他主張選擇藥業股。究竟他為何有這樣的見解?其實這也不難理解。
目前人類面對愈來愈多的疾病威脅,對藥物的需求有增無減,令藥業公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然,製藥本身涉及很高的風險,如研發失敗,涉及成本十分高昂。但隨着科技的進步,大大縮短了研發的時間及改善其成功率,對整體的藥業發展,有正面的推動作用。
另外,近年不少跨國藥業公司都有進行併購活動,雖然所涉及的技術性問題頗為複雜,而且需時很長,但這帶出一個重要訊息──當某個行業整合完畢後,仍留在市場者,通常可受惠於生產的成本效益及較高的邊際利潤。
根據上述的分析,藥業股的長遠前景實可看高一線。所以,近年不少基金紛紛增持醫藥股,並非沒有道理。
環球藥業發展如是,那麼內地藥業的發展潛力又如何呢?
撇除個別公司業績而看整個行業的發展變化,相信投資者會了解更多。在內地有研究指出,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對健康及醫療質素要求有所提升。目前國內醫藥行業的每年平均增長率介乎18%至21%,遠較GDP平均每年增長率的7.2%為高。雖然兩者基數不同,不能作直接比較,但亦反映出國內對藥品的需求有快速的增長。若增長率得以持續,國內的藥業股長遠更能受惠。
此外,為了迎合入世,國家已訂明在2004年6月30日開始,中國本地所製造的藥品都必須通過GMP測試,以符合世界生產水平。
以目前國內約7400多家大小藥品企業,相信能夠全數在製造上通過測試的可能性不大(曾有報告預測,只有大約1/3的企業可以通過測試)。所以在未來的日子,行業的整合是難免的事。再者,有研究指出,中國藥物的質素水平,仍然落後於歐美等先進地區。在預期的整合出現後,生存者應該會發力追落後,屆時應該會有更多資金投入藥業市場。因此,長遠而言,中國的藥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