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言章:匯率爭議是美大選棋子

必言章:匯率爭議是美大選棋子

近月,人民幣的滙率又成為美國熱切關注的問題,美國財政部部長及其他主管貿易的官員,都先後發表認為人民幣有必要進一步市場化,甚至對美元升值的言論。其理據是中國藉低估了的人民幣滙率增強其出口競爭力,令大量中國貨品湧入美國,結果不但令美國對華貿易赤字每年大幅上升,更嚴重的是令大量製造業職位流失。美商務部數字顯示,美對華貿赤(不含服務貿易)由一九九○年的104億美元上升至二○○○年的831億美元。中國入世後對華貿赤在二○○二年更進一步擴大至1,030億美元。今天,美對華貿赤已超越日本。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蕭滿章

對華貿赤不斷擴大,令美政府擔心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國內不斷有團體及議員投訴,工業職位由於入口大幅湧進而持續流失,將令美國的工業空洞化,削弱美國國力。中國對美出口連年上升,對華貿赤不斷增加,人民幣滙率的高低由於有影響中國出口價格的功用,自然成為美方所關注的首要目標。

職位流失是必然趨勢
對華貿赤不斷擴大,製造業職位不斷流失,真的是弊多於利嗎?
首先,美商務部的對華貿赤並沒有如官方數字所顯示的龐大。由於美國官方數字把中國經香港出口到美的產品包括在內,卻沒有減去貨值中由香港所貢獻的部份。對此及其他因素加以調整,候任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估算二○○二年的美對華貿赤大幅減至766億美元。
此外,工業空洞化是世界分工體系不斷發展所帶來的產業升級的結果。製造業工序外移,在美國早已發生,只不過在中國還沒有成為世界工廠之前,那些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工序通常移到其他東亞或東南亞地區而已。故此希望藉人民幣升值來提高中國出口貨物價格,只能迫使跨國公司再覓其他廉價的生產基地,卻不能扭轉美國製造業職位流失的現象。

大量入口令製造業職位流失,也只是事實的一面。廉價入口令美國的消費者以更少的代價便能購買同樣的產品,省下的錢可用在其他貨物及服務上。消費者從中得益自屬理所當然,職位空缺亦會因需求增加而上升。果如是,為甚麼能為美國國民無論在消費或新增職位上都帶來利益的對華貿易,在美國政府看來卻變成損害美國利益的事情呢?
一方面入口將令美本土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面臨淘汰,另一方面這些企業的僱員通常又由龐大的工會組織起來,而工會亦明瞭入口所帶來的競爭,將令其過往爭取得來的高於市場的工資無法維持。
為維護自身利益,面臨企業即將倒閉的企業家便與工會組成令馬克思也困惑的聯合陣線,向美政府施壓,要求對中國貨入口加以限制。比起能從貿易中廣泛獲益的美國國民,這聯合陣線有規模少、易組織的優勢,因而擁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美政府只為爭取支持
再加上二○○四年總統大選迫在眉睫,布殊總統不得不對他們的要求予以重視,犧牲大我(消費者以及其他從廉價入口受惠的行業的利益),完成小我(工會及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的企業家的利益),以獲得他們的政治支持。故此,不能單從經濟的角度去理解最近有關中美對於人民幣的爭論,而應看到它是美國國內政經制度所衍生的產物。
以上分析可推導出一個可驗證的結論,假若中國不在二○○四年前讓市場決定人民幣滙率,只給予滙率更大浮動空間,藉此使美方能向選民有所交代,則從二○○五年起人民幣是否自由浮動將不會像現在這般被美政府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