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的ABC之中,相信大家對國民收入等於消費加上儲蓄(兩個部門模型)這條公式最為熟悉。人民的收入,扣除了消費之後,剩下來的便是儲蓄;而儲蓄的目的又是甚麼?答案是留待將來消費所用。原則上,金錢本身是並沒效用(Utillity)的,要把金錢花掉,用在消費方面(無論是貨品還是服務),消費者才有滿意的效用。
只要儲蓄的利率不是零,那麼現在儲起的金額愈多,將來能用於消費的金額便愈多。因此,把現在不必要的消費盡量減省,代表儲起來的金額會愈多,亦代表將來的消費能力加大。
昨天所談及的財務策劃方式,就是首要分析個人的財務需求,看看每月有哪些開支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在財務需求的最下層,亦通常佔個人最大的開支,就是實際消費。它包括了理想消費及過度消費兩種。如可以的話,應把過度消費那項盡量壓縮,留下多些資源來滿足個人其他的財務需要。
在滿足了個人在衣食住行之上的開支後,有部份資源會投放在保險之中。這裏指的保險,不但是人壽保險,還包括其他有用的保險,例如意外傷殘保險、收入保障保險、危疾醫療保險等。
個人可按自己的需要,看看哪些保險產品較為適合自己,然後再看看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能否容許購買那些應該買入的保險產品。
在扣出了實際消費與保險產品後,剩餘的財務資源便可化成儲蓄和投資。而個人可衡量這儲蓄部份是否合理,如果覺得份額太少,便要考慮削減不必要的消費,又或者是努力賺多些錢,把財務資源增加。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