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理工大學鑑於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五年起,將只資助每名大學生九十個學分,較現時的一百零五至一百零八個學分少,因此教務委員會昨通過,削減必修科十四個學分。理大學生批評,以九十學分與美國大學生的一百二十學分相比,理大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將大受影響。教資會則回應謂,九十個學分只是撥款單位,院校不一定要跟隨。
理大校長潘宗光昨日出席「校長學生交流會」,就讀語文及傳意學課程三年級的林小姐擔心,「人哋百幾個學分,take(修)多幾科」,若她只得九十個學分,其學位認可程度將受質疑。
潘宗光表示,現時理大的學分一百零五至一百零八個,「冇少過」其他大學,但日後政府只資助九十個學分,其他院校也要面對同樣問題及正進行檢討,只是「未講畀你聽」;世界潮流是四年修一百二十個學分,因此三年應修九十學分,教與學質素不會下降。
理大學生會會長柯博文批評,「我哋覺得唔合理,人哋每年三十個學分係讀四年,我哋只係讀三年」,跟本地大學生競爭沒有問題,但外國公司可能會懷疑他們的資歷。
中原專業人事顧問公司董事周綺萍承認,修讀學分和科目減少,會較為吃虧,因為僱主招聘時,也會看看大學生修過甚麼科目;而減少學分,可能令僱主感到大學生「讀少咗書」。
教資會副秘書長梁永恩昨日澄清,教資會的學分(CreditFundingUnit)只是計算撥款的單位,不等同大學學分;各大學可沿用本身的學分制度,再像貨幣般「兌換」成教資會的學分。
他承認,希望八大院校會採用教資會的學分,以推動學分互通,因為現時八大的學分制度各異,例如香港大學要修一百八十學分、中文大學為九十九學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