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平機會涉嫌無理解僱余仲賢的風波愈鬧愈大。平機會在上周五突發出聲明,表示全體委員支持王見秋解僱余仲賢的決定。可是,部份委員反駁,指王見秋只是在委員會大會的其他事項中,輕描淡寫的提出關注余仲賢發表評論的問題。會議中連《南華早報》中有關余仲賢的評論的報道也沒有交會議成員討論,所以,會議只決定由王見秋跟進,更不要說要解僱余仲賢。
王見秋又罕有地接受《星島日報》的專訪,他確認了對余仲賢任命的不高興,覺得胡紅玉繞過他做出任命,是對他的羞辱。可是,採訪沒有透露他是否接受正常聘任余仲賢程式早於特區政府對他的任命的說法,他也沒有透露他以甚麼理由解僱余仲賢。
另外,王見秋在專訪中說了他對享受雙重福利的指控的看法。據報道,他表示在出任平機會主席一職前的總收入為二百二十五萬,當中包括退休長俸及身兼的六項公私職務薪酬,現時他擔任平機會主席職位,以三年合約計算,每年薪金為二百九十萬元,減除他原有的個人總收入,即一年僅多出六十五萬元。他更隨後評論,若要他放棄長俸,六十五萬元多出的年薪,相等於一個高級文員的工資,暗示屆時他便只是像一個高級文員。所以董特首考慮他的感受,運用酌情權,讓他繼續領取每月約六萬元的長俸。
雖然他表示擔任平機會主席的工作,不是為了錢;但在訪問中他卻很清楚地計算了金錢的得失。他的算術頗有問題。首先,審計署在過去的審計報告已經批評包括平機會在內的法定機構,薪金比政府部門還要優厚。其次,平機會主席的年薪已比過去收入多出六十五萬元,加上七十多萬的長俸,他現時的收入比從前多出接近一百四十萬。
同時,涉嫌無理解僱余仲賢事件觸發了民間團體對王見秋主政後的平機會方向的批評。從王見秋的言論看,他無意擴大平機會在三條防止歧視條例以外的關注範圍,通過立法來防止其他形式的社會歧視。同時,他提倡調解投訴和公眾教育來減少以法律程式來處理社會歧視。民間團體認為這些辦法反映出王見秋的保守態度,沒有改變社會歧視的見地和魄力。
無論社會輿論批評平機會涉嫌無理解僱余仲賢、指摘主席專橫霸道、享受超常報酬,或對改變社會歧視的保守態度,都反映出特區政府在委任法定機構的主席和委員上的問題。
婦女事務委員會在九月發布了一個有關女性時間運用研究,婦女團體批評這個研究欠缺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婦委會主席梁劉柔芬到了十月二十五日,才在《明報》對這些批評作出回應。發達社會要求把女性的無酬工作賦予經濟價值,計算入國民生產總值,在這個基礎上,要求以各種立法或政策保障婦女在參與無酬工作的權益,減少因參與無酬工作而做出的犧牲,以至改變那些無酬工作的性質,給予應該和平等的經濟報酬。可是,梁劉柔芬竟然沒有回應這些問題。她只重申「料理家務者對社會和經濟發展貢獻殊深,理應獲得認同。」彷彿只要給予婦女在無酬工作上的精神支援,就足夠了。
大學資助委員會主席林李翹如引起的爭議,也反映這些委任人選的問題所在。她對於中大和科大合併存在時間表的說法,給外界批評為顯露「皇帝賜婚,誰敢不從」的霸氣。雖然她後來改口說那只是研究合併的時間表,卻擺脫不了嫌疑。她批評科大教授反對合併只是為了保飯碗的言論,不但引起科大老師的憤怒,也反映出那種商界唯利是圖的思維在主宰高等教育的威脅。
大家不會懷疑上述各人的專業能力,但這些能力也許未反映在他們的委任職位上。平機會暴露的問題,不但是王見秋的個人風格問題,而是整個法定機構的委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