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稅平安:淺談稅局釐定短報數額方法

稅稅平安:淺談稅局釐定短報數額方法

上星期提及納稅人在初次會面後應怎樣處理問題,今期我們將介紹稅局一般會採用的釐定短報數額的方法。
由於每個個案中,納稅人的背景和資料都不同,因此稅局會因應不同的情況而引用不同釐定短報數額的方法,當中可分為兩大方法:「直接方法」和「間接方法」。

藉比較識別問題帳目
若稅局認為納稅人提供的會計帳目及紀錄是完整可靠和未有經過刪改的,便可能以「直接方法」審查納稅人的帳目。在這種情況下,稅局通常會將納稅人已呈交報稅表中的數目與紀錄在帳簿中的帳項作直接比較,並根據帳簿中的細節識別出有問題的帳目。若納稅人無法提供合理解釋或有關的證據的話,稅局便會將該些帳目重新釐定。
舉個例子:陳先生把一些私人支出(如購買手表)放到公司的「業務招待費」中,當稅局以直接方法審查他的帳簿時,發現了這項支出,因而要求陳先生解釋這支出與公司的業務有何關連。最後,陳先生因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稅局便將之列為不獲扣除稅項的支出。
間接方法可分三大類
若稅局認為納稅人的帳簿和記錄並不可靠,便可能會用「間接方法」釐定短報數額。其中常用的「間接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企業經濟狀況(比率計算)方法
二、銀行存款方法
三、資產遞增表(淨值)方法
企業經濟狀況(比率計算)方法涉及將某百分比或比率應用於納稅人某些已知的數額上,以計算納稅人的應課稅利潤數額。在一般情況下,稅局可透過審查和分析納稅人的帳目或記錄,計算和確定該百分比或比率。例如稅局可抽樣以納稅人的銷貨單和購貨單作比較,計算出樣本中的平均毛利率,再以此毛利率計算納稅人的應課稅款。
另外,若稅局認為情況適合,亦可能會以某一年度計算出來的比率,應用於其他年度,以估計該項目於其他年度的「應有」數額。例如陳先生經營製造皮具用品業務,該公司每年也會將當年工序餘下的皮革廢料賣給回收商,但公司一直也沒有向稅局呈報有關收入。後來,稅局在稅務調查中發現了該項短報的收入,遂要求陳先生計算公司其中一年的有關收入,再計算該收入與公司當年的銷售收入的比率,然後以該比率估計其他年度有關的收入數額,並將該等數額列入有關年度的應課稅收入。
最後,該百分比或比率,可能是以與納稅人經營的業務相近或具代表性的企業的數據作為參考,用以計算納稅人應有的入息、銷貨額、銷售成本、其他開支、毛利或純利額等等。
下星期我們會介紹其餘兩種稅局常用的間接方法:「銀行存款方法」和「資產遞增表(淨值)方法」。
讀者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請教專業會計師。
洪宏德
羅兵咸永道稅務服務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