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時,往往同時存在「早着先鞭」及「遲來先上岸」的情況,投資回報高低及賺蝕,並沒有一定的規律。正因為回報可正可負、可高可低,這種不確定性就稱之為「風險」。
上星期本欄用圖例來解構了「鬥儍理論」的運作,今天再深入看看這個理論背後的意思。例如有兩位朋友下棋,其中一位棋藝高超,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預計對手下一步棋會怎樣走,然後作出反應。如果遇着一些按章出牌的棋手,勝算很大,因為他的對手所行的步法都在其掌握之內。可是如果他遇上的「棋手」經常不依常理出招,完全超乎他的想像,沒有規律的章法,可能會令這棋手覺得很驚訝,因而最終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水準。
如果股市之中,所有參與者都是理性的,不受到其他因素,例如情緒、市場氣氛所影響的,投資之時,只要按照理性分析,能賺到盈利的機會便會很大。要是市場充斥着一些非理性的參與者的話,如果按照常理很理性地投資,便很大機會賺不到錢。
股價上上落落是必然的事,而從實證顯示,股價基本上長年是過高或過低,很少會與其合理值相若。以早幾年科網股熱潮為例,很多股份的市盈率是數百倍、甚至是上千倍,有些更加是沒有市盈率呢!以傳統基礎分析的理性角度來看,股價明顯地過高。如果能守着宗旨,沒有沾手科網股,結果自然能保住資金,不蒙受損失。
但科技股熱持續了年多的時間,其間大部份參與者都是很狂熱(很儍)。如果能在科技股熱發生之前期買入股票,回報確實是很厲害。可見這種先知先覺、先比別人儍起來的投資策略,亦有其好處。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