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覺本報近期有關技術分析和基礎分析的分析文章頗多,也許,我亦可以湊湊熱鬧,嘗試把它們應用在滙市方面,解釋一下我看淡美元的原因。
正如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滙價最終理應可以反映基本面,換轉另一說法,就是滙價的最終方向,應由經濟的基礎因素決定。美國經濟在克林頓年代欣欣向榮,期間美元滙價不斷飆升,只不過由於聯儲局一向視通脹為洪水猛獸,在強美元有助於遏抑通脹惡化下,對美元的強勢視而不見,財長魯賓和其繼任人蕯默斯更對美元走強採用鼓勵態度,指強美元最符合美國經濟的利益。以當時美國的國情看,他們的做法實在無可厚非。
今時今日,美國經濟歷久不衰的神話已告幻滅,而通脹危機亦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通縮威脅。在此情況下,布殊政府又有何必要死攬着強美元政策不放?美國現時所面對的經濟危機是財赤和貿赤不斷擴大,而造成此死結的其中一個原因正好是之前美元的強勢令入口持續狂增,而出口則因貨價相對昂貴而萎縮。要對症下藥,讓美元回軟是無可避免的做法,問題是美元的下跌速度要有秩序,以免嚇跑資金,對美國經濟造成傷害。
美國總統布殊和財長斯諾近日在重申強美元政策未曾改變的同時,附加一句「滙價應由市場決定」,實在可圈可點。這句說話,一方面可以視作對日本持續干預日圓上升表達不滿,另一方面亦暗喻了強美元政策雖不變,但若因市場不看好而把美元壓低,亦是無可奈何的事。
而一向坦白的歐洲央行行長德伊森貝赫前周便坦言,以美國龐大的經常帳赤字衡量,美元大有貶值空間。此番肺腑之言,是在卸任前向滙市投資者送出的一份厚禮。
正如筆者一再強調,美國經濟已不再需要強美元,尤其是美國總統布殊為了爭取明年成功連任,把國內嚴重的失業問題歸咎於亞洲國家操控滙率,以致美國不少製造業職位流失,其希望美元轉弱的心態,已是昭然若揭。主觀願望和客觀形勢均傾向要美元下跌,美元自然低處未算低。
基礎分析決定了美元的大方向,但投資者入市短炒,仍要看圖表上所顯示的阻力位和支持位,故技術分析可以起相輔相成的作用。當然,既然美元大勢向下,待美元反彈時沽之,總較在美元跌近支持位時逆勢吸納較為安心。此所以美元前周的反撲,便成為了筆者趁高沽空美元的機會。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