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向公眾交代其理財哲學,但社會及國際信貸評級機構對其哲學並不持正面看法,至少在能否解決財赤及其他經濟問題上有所保留。
哲學屬理論,理論與實踐往往有很大距離,理論可以很動聽也容易使人折服,但市民看的是實效,而且不會容許太長時間才彰顯的實效,因為已熬了不少苦日子。
唐英年現時面對的難題包括解決財赤、通縮及高失業,這幾個問題既互相糾纏影響,亦與其他問題如負資產等息息相關,當中存在不少矛盾與契機,能否解決,就要看當事人如何想。
港府繼續停止賣地及停建居屋,對穩定樓價讓過多供應消化有必然好處,但建築從業員的生計自受影響,最理想自然是找到平衡的做法,但港府過往很多施政失誤,令平衡的空間收窄至接近消失,唐英年要考慮的已不單是如何平衡,而是選擇甚麼才對整個社會最有利。
港府決心控制土地供應,便得做到徹底,勾地底價及改變土地用途補地價揸得不夠硬,額外的廉價樓宇供應便會源源不絕,樓價繼續一沉不起,負資產永是負資產,經濟與就業都難有起色。
盼望透過經濟復甦解決財赤及其他問題,不是無可能,只是操之在我的地方太少,萬一經濟復甦步伐不理想,政府應在操之在我的部份多作籌謀,這與干預市場不能混為一談,世界上沒有政府不辦事而社會自然暢順運作的地方,關鍵在於在最有把握之處做得最好。
好的政策實並不難找,但必須由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的人來辦,香港的高官局長與政客,就是太少這類人。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