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高價炒大股風險更大

英之見:高價炒大股風險更大

經歷了今次小股災之後,筆者的自我感覺依然良好。固然上周五午市整體市況及時回穩,是令不少投資者鬆一口氣的主因,但即使跌勢持續,亦不應該會恐慌。
風險控制的工作,重點是在入市之前,而非入市之後。以低價買入一件好資產,是成功投資的竅門,對自己的分析有信心,自然便心安理得,不會太在意短線的上落。
不少投資者立心不良,一心只是玩傳火棒的遊戲,希望升勢持續,將高價買入的股票,以更高價格傳給下家,當然假若大市一直向上,這種炒法是有可為,但上得山多終遇虎,當股價脫離了基本因素,是不知何時會轉向,上周四不少人又再次受到懲罰。
其實歷史不斷重演,舉中銀香港(2388)為例,這一個月來氣勢如虹,但這是不少大型新貴都曾經經歷的階段,聯通(762)、地鐵(066)以至港交所(388),都一度概念澎湃,成為市場最熱的股份,其後表現如何,只要翻一翻圖表便一清二楚。

息率及業績期極重要
當然中銀是有一些機遇去令盈利躍進,可是市場情緒高漲,已經反映了這些因素,作為投資者,應該審慎考慮概念成真的機會率才入市。高價買入當炒大股,殺傷力往往比二三線股更大,因為注碼不同。
筆者早前趁勢減持,但未幾已積極換馬,因為實在有不少低殘吸引的小型工業股,明顯有一些基金在積極減持。由於弱勢比較全面,因此個別公司內傷的機會應不同,估計可能是換馬,也可能是擔心宏觀因素有變。
反覆思量後,認為不少工業股基調仍是良好,加上估值的確吸引,沒有隱憂便不會廉價出售,所以便分段吸納。
但這個策略知易行難,永遠沒有可能預測市場的情緒,股價超賣後可以更超賣,因此奉行人棄我取的戰略,一定要有長線作戰的準備,可是太多人只爭朝夕,又以目前的股價作表現基準,因此頗為難做。所以再次要強調股息率及業績期的重要,股息是逐步取回投資的可靠途徑,業績期則提供股價起死回生的楔機。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