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海洋進行首次族群大普查,過去三年共記錄了二十一萬多種海洋動植物和一萬五千三百零四種魚,當中每年新發現一千七百種動植物和二百種魚,平均每周發現三種新魚。估計尚有五千種魚、二百萬種海洋動植物有待人類發現。這次普查凸顯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非常有限。
這項耗資七十八億港元、為期十年的「海洋生物物種普查」計劃,是由五十三國的三百名科學家進行,旨在為人類提供一個詳細的海洋生物物種資料庫,從而辨識哪些物種受威脅,以及各個海洋物種的主要繁殖場,以便向各國政府就捕魚方面提出忠告。
科學家強調,這些已記錄的海洋生物品種,只佔所有海洋生物的一成,當中大部份是以微生物形式出現,如線蟲。科學家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一處只有三立方米的珊瑚礁裏,發現十三萬個分屬三千品種的軟體動物。研究員奧蘇貝爾指出:「這些微生物在生態系統極為重要,從進化角度來看,微生物先出現,牠們是古生物,也是生還者。」
負責這項計劃的科學家奧多爾坦承:「我們對海洋幾乎是一無所知──百分九十九點九未有樣本。我們需要編訂目錄,因為我們不知道現時處身哪裏。」
科學家希望透過大普查進一步了解生物的演變,但環保人士希望利用這作為阻止過份捕魚、污染損害海洋資源的理據;業界希望這最終有助捕魚、航運和製造新藥。
英國《獨立報》/美國MS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