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馬俑在一九七四年被發掘時,《國家地理雜誌》發表了一篇很詳細的記載,當年的中國還沒開放,看得我心癢癢地,一直想親自去看。數十年過去,無數的紀錄片和電影把兵馬俑拍了再拍,雜誌報紙上的照片不斷刊登,我對於兵馬俑已不感興趣。
好在陝西電視台要做一個專訪節目,把我留多了一天,翌日我就請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帶我一遊。發掘之處,已上了蓋。建的幾個館,沒有想像中那麼大。館中有一處,在俑上挖個洞,讓遊客伸進頭去拍照紀念。
最初擺兵馬俑的是幾座平房,很容易看到,早就被人搶掠過,當今兵馬俑中發現的兵器很少,是因為項羽拿去給兵士們用,還放火燒它一燒呢。壓在下面的兵馬俑,支離破碎。
經過千多年,埋在大地之下,偶而也有人發掘,看到的卻是些沒有價值的石片,也就不去理睬。久而久之,埋得更深。
三十年前,村民打井,意外地挖出破碎的陶俑和青銅兵器,立即向當局報告,其中一名農民,叫楊志發。
政府給了楊志發幾十塊人民幣獎金,但也養了他一世,請老師教了他幾個月書法,學會了簽名。導遊說楊先生還留在博物館中,如果我們運氣好,可以看到他。
一個個的俑仔細看,最有趣的是觀察他們的鬍髭,當年只有太監和犯人是光着臉,鬍子是人體的一部份,各人挖空心思打扮的與眾不同,造型是值得參考的。
果然看到了抽着桿煙六十六歲的楊志發,即刻買了一本兵馬俑的紀念冊給他簽名。
兵馬俑的臨潼鄉,每年接待遊客一百五十萬人,鄉下人的房子都貼着對聯:「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要靠秦始皇。」而橫批寫了四個字:「感謝老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