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巨星匯的是與非

維港巨星匯的是與非

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首席講師 史文鴻

1.沙士過後本應慶祝沖喜
沙士肆虐期間,香港市道蕭條,大家都理解到疫症過後,香港要吸引遊客、振興內部消費和社會氣氛,的確需要搞大型的沖喜活動。維港巨星匯,本來不失為一個好的構想,但今次無論籌辦到實際安排,都出現問題和混亂,政府就要檢討及吸取教訓,希望以後舉辦同類型活動可做得更好更妥!

2.開支公帑理應透明
今次巨星匯最大的問題,是財政透明度低,我們只知道每一成觀眾入座,就可收門票一千萬,十成入座政府還要包底三千萬,即總開支達一億三千萬,若政府承諾包底最高是八千萬,即估計入座率要不少於五成。若十四場每場有最多一萬三千座位,即總共預期有十八萬二千人次,政府每人次最高津貼接近四百多元,不能說不貴,市民實在有權利知悉全盤開支。雖然目前有關當局還要保密,但相信最終若要政府大數額資助,就要公開全盤財政向公眾交代,才可使公眾接受,也使公眾可以了解情況並對未來監察這類活動產生正面作用。

3.活動太多太密
巨星匯在十月到十一月舉行有合理性,因大型節目籌備需時,也可趁秋天天氣涼快舉辦戶外活動。不過,從十月十七日到十一月九日短短二十四天舉行十四場大型節目,加上票價高昂,實在不容易吸引十八萬多人次參與。

4.「盲人騎瞎馬」的合作
今次巨星匯,由美國商會提議,本來是善意和具創意的,只可惜美國商會從來沒有搞這樣大規模的節目經驗。政府更引入也是毫無搞這類大型節目經驗的投資推廣署協辦,結果出來的,是「蝕本包底」的節目,實在令人擔心這對投資推廣署的工作會否變成壞承襲?其實,康文署對這方面的工作可能更為熟習,挾電影節、藝術節等的經驗,可能會做得更好。
當初政府可以接納美國商會的巨星匯創見,引入商業機構來合辦,可能有美好的成果,起碼不會與民爭利,也可給自由市場多點發揮。相信商業機構起碼不會出過高價要政府大包底,在聯絡上也不會出現不知滾石代理人是誰而耽誤日子!今次美國商會及投資推廣署的配搭,真可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連宣傳方面都做得不夠好和不夠吸引,這是欠缺經驗的表現,商業機構肯定在這環節會更花心思。

5.市場調查做基石才搞大型節目
今次巨星匯中有些表演隊伍會比另外一些受歡迎,有一些比另一些貴。筆者相信Santana是老牌樂隊,但近年也屢有新作,請來票價最高不到一千元。至於滾石是壓軸,演兩場又最高票價達近二千元,這老牌樂隊無疑有名氣,但是否值得這樣高的票價,卻是值得爭議!其實,這些數以億元開支的大型節目,是否受歡迎,早於籌備時便應做市場調查,大概只要花費三數十萬,肯定有確切成果,如今靠小圈子瞎猜估量來確定,冒的風險自然很大。

6.表演還要做下去
香港要成國際都會,還是要搞大型節目,政府只應在危急時期才應出公帑包底,積極提供商業機構方便和協助才是正途,若然官商合作,最後就要公開交代財政,也要透過調查研究確定受歡迎程度。最後,沒經驗便只應搞小型節目,更不應要不切合職務的部門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