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我在專欄裏寫了幾句鶴頂紅扳指,說鶴頂紅是南洋荒島巨禽頭上的紅鱗角質,宋朝傳進中國,含劇毒。好幾位朋友讀了好奇,問我扳指是什麼,問我鶴頂紅還可以用做哪一種文玩。扳指是古人戴在拇指上的玉石指環,射箭的時候戴的,後來也用做裝飾品,近年中外拍賣會上常見翡翠做扳指,翠綠靈動,價值很高,誰都捨不得戴着射箭,連做裝飾品戴在拇指上也顯得招搖,純粹都是保值的收藏了。扳指北方人唸做扳指兒。
鶴頂鳥學名是Rhinoplaxvigil,俗稱hornbill,有個紐約朋友給我外國書刊裏的資料,說是屬於sadlyendangeredspecies,「其實該是已經絕種的鳥類了」,他說。鶴頂紅外國人譯音作Heding,"isthegold-centered,red-to-crimson-edgedivorymaterialthatcomesfromthecasqueofthehelmetedhornbill"。有些材料還考證出那種長鶴頂紅的禽鳥原產於婆羅洲,極稀有,難撲捉,長紅鱗的頭蓋骨又不大,只能做些小小的文玩,比如扳指,比如鼻烟壺上的細雕裝飾花紋。我後來還在一部古董雜誌上看到一段說明說,古婆羅洲人視鶴頂紅為權勢(power)與盛陽(virility)的象徵,有詩為證:
Cometotheriverslashedbyivory,likethestripesonahornbill'sbeak.
Hisfameisheardfromafar,fromthedomeofHeaven。
我生平貪玩這些小文玩小書畫,視覺上審美樂趣自是追尋的目標,再者則是補一補自己貧乏的學識。那年找到臺靜農先生一幅行書引了鶡冠子語錄,我只記得鶡冠指隱士之冠,卻不知道鶡冠是什麼東西。查了書才曉得鶡冠子是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鶡為冠,清代王端履那句「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鶡冠」說的是怎麼一個景况。
有一陣子我讀了很多黃遵憲的詩,跟牟潤孫先生閑談中談到《悲平壤》裏的那句「翠翎鶴頂城頭墮,一將倉皇馬革裹」,牟公說起他早年在北平見慣了清朝大官的這種頂戴,家裏藏了一頂當古董,問我有沒有見過鶴頂紅。我那時當然沒見過。他說是鶴頂鳥的頭蓋骨,中國古籍裏早有鶴頂鳥的記載,宋代明代筆記裏都有。
我查到的是明代馬歡《瀛涯勝覽》中的描述:「鶴頂鳥,大於鴨,毛黑,脛長,腦骨厚寸餘,內黃外紅,俱鮮麗可愛」。我藏的那枚扳指不帶艷紅的部位確是一片老象牙黃,佈滿蘿蔔絲紋。說鶴頂紅含劇毒,辭書上說有一種毒藥是從丹頂鶴的紅頂中提煉出來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四回說:
他那忠告的朋友,化了幾十吊錢,買了一點鶴頂紅,攙在茶裏面,等在西關外面,等到他走過時,便勸他吃一口茶;誰知他偏不肯吃。
沒有毒的鶴頂紅也有,聽說那是宋代廣東產的一種荔枝,借了「鶴頂紅」那樣漂亮的名字去形容那種荔枝品種之上佳。
(圖)虛谷和尚一八九五年《枇杷松鼠》斗方
逢周一、三、五刊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