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理論優劣難有定論

理財智慧:理論優劣難有定論

投資方法之中,有相反理論,亦有鬥儍理論。兩個理論似乎是互相矛盾的,究竟存不存在哪個理論才是對,哪個理論才是錯呢?讓我們利用股價的走勢圖,看看哪一個理論才是對。
假設P*是股票的合理價值,而股價是呈波浪式走動的,那麼區域Ⅰ便是股價偏高的區域,而區域Ⅱ則是股價偏低的區域。如果按照相反理論,在區域I(多人買股之時)便要沽出股票,在區域Ⅱ(多人沽出股票之時)便要買入股票。因為在股價偏高時沽出股票,而在股價偏低之時才買入股票,最後能夠在股價回歸合理價之時平倉賺錢。這種相反理論的邏輯是相當合理的。
問題是在圖中一個股價周期之中,只有三點(時間)股價是處合理價格(a,c及e點),其餘股價不是偏高便是偏低。如果以所佔時間多少計算,你說股價應該等於合理值是正常,還是不等於合理值才算是正常?
利用相反理論,在上圖最大的盈利是在b點沽出,然後在d點買回,問題是相反理論只能告訴你哪個是偏高區域,哪個是偏低區域,並不能告訴你何點最高,何點最低。

儍得早會有儍福
鬥儍理論又怎樣?如果股價過了a點,已經算偏高,原則上不應購買。但市場上有很多(儍?)人看好股價,不斷購入股票,令到股價繼續(愈來愈)偏高,狀況持續至b點為止。如果按照相反理論在b點之前已不應入市,但假若投資者在a點以後股價開始偏高之時購買,在b點之前沽出,仍然有很豐厚的盈利。所以儍(股價偏高買入股票)要儍得早、儍得快,才有盈利。在b點以後鬥儍,就只有蝕錢份兒。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