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數碼廿一」諮詢文件。在文件中,政府稱有意推動創新科技應用和服務的開發,其中三項主力項目之一就是開放源碼軟件(其餘兩項是無線技術和數碼娛樂)。
據筆者記憶所及,此乃政府首次將推動開放源碼軟件的工作,納入政府的資訊科技政策之內。雖然政府還未有開宗明義會傾向採用開放源碼軟件,但此舉已經是一大突破。
姑勿論政府是否因面對財赤,希望推動免費的開放源碼軟件來減省開支。事實上,開放源碼在多國政府積極推動下,已經成為大趨勢。北京政府已要求各部門於年底起,在軟件升級時必須用本地Linux產品取代微軟;日本、中國和南韓三地宣布合作,開發可以取代微軟的開放源碼軟件;巴西甚至立法,使開放源碼的軟件在政府採購過程中獲得優先採用;印度有政客呼籲本地程序員開發印度版Linux;就連一向予人謹慎印象的英國,也宣布和IBM合作,推出Linux測試項目,衡量用以取代商業軟件的成效……Linux受各國歡迎的消息,不絕於耳。
Linux和開放源碼軟件之所以有強勁發展勢頭,除了成本考慮外,「民族主義」和對強勢微軟的不滿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近期使用微軟的電腦不斷受到病毒侵擾。不過,後兩者並不會為我們帶來甚麼經濟上或生產力的得益;假如盲目而且不理實際情況,用Linux可能反而幫倒忙。
政府部門或企業按實際需要,包括成本考慮和技術要求,提高使用開放源碼軟件的比率,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不過,科技改進過程漫長,目前微軟仍然壟斷桌面電腦軟件市場,大部份電腦用戶皆熟悉和接受微軟的產品,這是鐵一般事實;如果要以「革命」方式轉用Linux,毫不理會系統改變的風險,強迫用戶改變軟件使用習慣,這也絕非好事。
無論如何,筆者仍是贊成,政府策略性的推動Linux和開放源碼軟件的發展,在個別有特別需要的項目中,更可以加入開放源碼作為投標條件,打破慣性選用個別大軟件商,而導致市場集中的局面。香港一向接受市場競爭,假如電腦軟件市場有健康的競爭環境的話,用戶成本可望下降,對整體社會將會有很大益處。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