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應視發債如洪水猛獸 - 盧峯

蘋論:不應視發債如洪水猛獸 - 盧峯

曾經,發債被特區政府視為離經叛道的事,不管多少經濟學者、分析員提出類似的建議,都被政府一一擋回去,甚至指這是「先使未來錢」的行為,並不符合政府一貫的審慎理財原則。幸好這種僵化的想法、這種過時的想法終於有了改變。新任的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在公布他的理財哲學時明確表示,政府將考慮因應大型基建工程的融資需要而發行債券。我們認為這樣的轉變不僅讓政府在理財時更靈活、更有彈性,對搞活金融市場也是有好處的。

理財手段
發行國債或公債並不是甚麼新鮮的公共理財方法,更不是離經叛道,而是大部份發達國家以至發展中國家政府都會使用的理財手段。美國、英國固然有長期發行國債的紀錄,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政府同樣有類似的籌措資金安排。這些政府之所以發行債券,並不是因為他們財政緊絀或有嚴重問題,更多是為了增加理財的彈性及靈活性,又或是為了讓金融市場發展更蓬勃、更多元化。既然外國有大量這樣的經驗,香港有甚麼理由視發債為「洪水猛獸」呢?
事實上現在的確是政府發債的合適時機。從利息來看,目前的利率正處於歷史的低水平,再加上香港的信貸評級仍處於甚高的水平;兩個因素加起來,意味特區政府需要支付的利息大大降低,也就是說特區政府可以容易借到「平錢」,這不是比賤價或低價出售政府資產籌集資金好得多、有效益得多嗎?

更何況正如不少經濟學者指出,政府發行債券將有助香港建立一個較活躍的債券市場,從而強化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應該看到,香港雖然是亞太區的重要金融中心,但金融產品及服務依然不夠多元化,特別是債券的發行、買賣相當缺乏。這不單限制了私人企業籌集資金的渠道,減少了小投資者及市民在投資上的選擇。若果特區政府能發行一定數額的債券讓市民及私人企業認購,再加上內地政府在香港發行部份債券,將可以鼓勵更多私人企業透過發債融資,從而增加本地的發債活動及買賣債券活動,協助香港成為區內重要的債券市場。這對香港金融服務業、對整體經濟不是都大有好處嗎?

用得其所
當然,發行債券所得的資金不應該用作支付經常性開支,例如公務員薪金之類,而只應該用在有長期效益或必要的基建項目上。昨天,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提到可以透過發債興建港珠澳大橋之類的項目。我們認為發債所籌得的資金固然可用在鋪橋築路之類的項目,但其他一些必要及緊急的基建項目包括公共衞生、對抗疫症方面的建設同樣用得着,例如用作隔離沙士或其他傳染病的醫院、例如研究新病毒的特別實驗室等。這些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對改善市民的生活都非常重要。當政府考慮為基建項目發債時,類似的項目也該在考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