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
經過自七一遊行以來三個多月的「痛定思痛」,董建華上周四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再為社會瀰漫的不滿情緒斷症。在他眼中,巿民的不滿來自四方面。首先,是政府和各界,特別是與專業界和學術界,溝通不足;其次,是政府以理所當然的態度推銷政策,在政策制訂過程中,欠缺對民意的全面掌握和了解;第三,特區政府在處理滅赤這項牽涉各方社會利益的政策時,操之過急;最後,是經濟轉型,令失業率上升。
上述四項,頭三項算是承認了政府在管治時脫離群眾,而最後一項則屬不利的客觀條件。與以往一貫將巿民的不滿諉過於公關不善相比,態度上算是有些微改善,屬小進步。不過,由始至終,董建華在連番施政缺失下,仍然迴避他個人作為特首所應承擔的責任。
事實上,回歸以來那些禍延全港各階層、不得人心的政策,由八萬五房屋政策、以至教育改革混亂、《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等等,董建華都難辭其咎。而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個性,以及資質所限,以致施政乏善足陳,更毋庸多說。去年七月,董建華在連任第二屆特首時,為了試圖鞏固自己的權力,引入三不像的高官問責制,把香港既有的管治秩序砸個稀巴爛,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問責制度。一年下來,這種以董建華為中心的問責制不但沒有提升香港的管治水平,反而是引入了良莠不齊的問責官員,政府的施政水平未見提升,政策卻仍舊與社會脫節。
董建華在「痛定思痛」的過程中,到底有否切切實實撫心自問、自我檢討,實屬成疑。此番「痛定思痛」的結論,也不過是以跟着群眾走,作為得民心的權宜之計。故此七月一日之後,政府在公屋居民飼養寵物,以至重大事務如中環填海等事件上,面對社會的主流反對聲音時,只知節節後退。至於是否真心誠意的聽取民意,則恐怕要留待重大的政策拍板過程中,才能下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董先生,跟着群眾走,恐怕並未足以使你成為及格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