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耐心等恩利突破悶局

英之見:耐心等恩利突破悶局

如果以外圍市勢,筆者認為恒指快將有一次調整,可是深知自己的紀錄,在今次升浪中,緊守紀律不去亂博衍生工具,只是留守在股票市場,是現時不至焦頭爛額的主因,縱使目前水位造淡看似如何吸引,亦不會插手衍生工具了。
雖然個人接觸面有限,可是觀察所得,不少投資者信心甚強,但這批人大部份是低位不買、高位才追的人士,測市紀錄其實與筆者不相伯仲而已,心理質素則應該更弱,估計一旦調整,不難引出一批止蝕盤。
其實筆者認為市內有不少股份依然吸引,最簡單以今年的重心推介太平洋恩利(1174)為例,雖說股價是貼近高位,可是相比其他股份的表現,實際上是大有不如,更加令筆者氣結的是,香港母公司的表現,居然遠遠不及新加坡上市的子公司。

母憑子貴指日可待
昨日子公司在新加坡又一次挑戰高位,雖然未能攻克阻力,成交卻高達4000萬股,以金額計,新加坡的成交是香港母公司的67倍。
這間公司在兩個市場的差異,是筆者長期大惑不解的地方,子公司在新加坡受到熱情追捧,母公司在香港卻冷淡非常,與兩地股市的宏觀大勢剛好相反,不易找出解釋。
筆者當然維持看好,可是本身有耐性,職業上卻會被這種悶股所困。固然經常有散戶在傳媒中查問筆者對恩利的看法,不少客戶的口味,亦是傾向另一些快上快落的股票,並不明白筆者着重風險管理及值博率的原則,靜市中入貨,水位會較佳,相對上安全得多。
這種背馳表現,始終會有一日修正,因為子公司的盈利貢獻,一定同時反映在母公司之上。而增長潛力甚佳的加工業務,則是直屬母公司,筆者不信恩利會長期沉寂,亦不理會香港投資冷淡的主因,正如個多月前,國企疲弱不堪亦照入市一樣。只是頭痛這種我行我素的方向,如果不是有十足信心,不少客戶會感到欠缺安全感。
不過,反正筆者一向隨緣,惟有寄望長線的表現,能夠一如預期,令他們明白勝出龜兔賽跑的獎賞,也不是太差而已。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