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四年總統大選離現在尚有一年多時間,但有關小布殊是否能連任的猜測已經是美國媒體和政界最熱門的話題。僅在幾個月前,布殊總統的聲望之高使大部份觀察家認為他競選連任可以說是穩操勝券。但是現在大部份民調結果顯示布殊的支持率已經跌破百分之五十,是他執政以來的最低點。他不僅在國內經濟問題上被大部份選民認為無所作為,他的外交政策亦開始受到愈來愈多的置疑。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布殊本人的政治聲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前,他在美國民眾之間的形象可以說是很一般。九一一事件後,他在反恐戰爭初的表現出人意料,結果是為他塑造了一個新的形象。由於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民眾同仇敵愾,超脫了黨派政治的局限,布殊得到了包括一大部份民主黨群眾的廣泛民意支持。
但是,戰時總統要維持較高的支持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這場非傳統反恐戰爭中,美國面臨的並不是一個敵對國,而是一種由宗教信仰支撐的敵對勢力。平時看不見摸不着。這種戰爭的勝負無法用傳統的標準來衡量,因此從政治層次來看,美國總統很難利用反恐戰爭來保持長期的國內政治優勢。
當然,布殊本人的政策是使他喪失民眾支持的最主要原因。由於他本人意識形態比較保守,他所採納的政策幾乎都帶有濃厚的右翼色彩。在九一一後,布殊利用自己的聲望和美國民眾反恐心切的形勢變本加厲地推行自己的右翼路線。在國內社會經濟問題上,他推動了大規模的減稅,使聯邦政府赤字猛增。在環保、民權,和法官任命等極為敏感的社會問題上,他採用了和民主黨毫不妥協的立場,因此他很快使愈來愈多的民主黨和獨立派人士感到失望。
使布殊失分最多的顯然是伊拉克戰爭。美軍閃電戰的輝煌戰果為布殊臉上添了不少光采。但想不到好景不長。隨着伊拉克戰後混亂局勢的進一步加劇,尤其是當美國人民開始意識到伊拉克戰爭的長期後果和代價,布殊的政治王牌──外交政策──成了一張臭牌。
這從最近一個多月來的民調結果就能看得很清楚。在九月七日晚上布殊發表對全國人民的講話並宣布爭取國會同意撥款八百七十億美元來重建伊拉克後,第二天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的支持率暴跌了七個百分點,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但這只是標誌着布殊政治噩運的開始。在伊拉克,最近一個月來,美軍頻遭襲擊,平均每周死亡三至六人。在聯合國,布殊要求聯合國出錢出力出兵來幫助美國佔領和統治伊拉克的講話僅得到十分冷淡的反應。另外,美國國內經濟雖然已經開始復甦,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因此,布殊的民主政敵們抓住了他的弱點,開始大肆抨擊其外交和國內政策。在數月之前,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都不被看好。現在,他們中的佼佼者,如麻州參議員凱瑞、前將軍克拉克、前佛蒙州長狹恩都被認為是較有競爭力的對手。
但是,和目前的民主黨候選人相比,布殊仍有強大的優勢。第一,在任總統有所謂「政治地利」。他的知名度極高,媒體曝光頻繁,並擁有巨大的行政資源。第二,布殊有牢固的右派後盾。他沒有任何來自共和黨內的政治挑戰。因此他將得到大部份共和黨人的支持。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則相反,他們都代表該黨的某一個派系。初選的一場惡戰後,出線的總統提名人早已樹敵過多,大傷政治元氣。第三,布殊已籌到三、四億政治捐款,財力雄厚。而他的民主黨對手則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抗衡布殊的「金錢優勢」。
因為美國的總統大選費用昂貴,拮据的候選人往往敗北。
布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伊拉克和失業率。在今後一年中,他必須全面扭轉伊拉克的局面。如果美軍生擒或打死侯賽因,布殊的聲望肯定上漲。如果伊拉克的抵抗力量被殲滅,重建計劃順利實施,布殊的伊拉克政策將被證明是正確的。反之,一年之後,如果侯賽因仍逍遙法外,美軍傷之人數不斷,而布殊又重返國會要求幾百億的撥款來維持對伊拉克的佔領,那麼布殊的政策就失敗了。美國的選民將懲罰他。
在經濟問題上,如果一年後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布殊的連任將成問題。由於失業率偏高的州都是共和黨必須贏得的州(如俄亥俄和密蘇里),如果這些州的選民一怒之下投民主黨的票,布殊將輸掉這些州的票,從而步其父親的後塵,成為單任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