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合會議在曼谷召開,美國總統布殊和特區的董建華竟可混在一起,還有墨西哥總統、新西蘭總理、智利總統、日本首相、太平洋兩岸的國家,通通有份。
二十一世紀,是太平洋世紀。在歷史學上,有一派學者,以海洋來劃分歷史的周期。
例如,四百年前,葡萄牙人已經遠征澳門,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奉行自我孤立的鎖國外交,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法,勢力在印度和東南亞逐鹿。利益衝突的焦點,在印度洋,因此可稱「印度洋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用兩顆原子彈戰勝日本,平定大局。哈佛的一位歷史學家,名叫貝連(BernardBailyn),在五十年代提出「大西洋歷史」的論述,認為人類利益衝突的重心,已經由印度洋轉移到大西洋。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法國歷史學者名叫鮑羅迪,說在中世紀之前,人類的利益衝突,在地中海,這是「地中海歷史」時期。
無論地中海時期、印度洋時期,還是大西洋時期,很明顯,都以西方的利益觀點為中心。今天的亞太經合會議,是「太平洋世紀」的國際關係的最新演繹,是地中海歷史、印度洋歷史、大西洋歷史之後的延續,也無一例外,必然以西方,也就是美國的利益為中心。
以歷史和地理的價值觀來劃分,美國本來應該是「大西洋國家」。美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包括長春藤大學,在東岸。美國人與英國也有歷史文化的血緣。至於加拿大,更加是大西洋國家,加拿大的重心一樣在東岸的安大略和魁北克,太平洋海岸只有一個城市溫哥華,加拿大也是大西洋國家。
再看南美洲:亞太經合會議,有墨西哥和智利的一份,但為甚麼沒有中美洲的巴拿馬、危地馬拉和哥倫比亞?這幾個中美小國,一樣在太平洋鎖鏈的東方邊緣。美國和加拿大,都一起參加,令亞太經合會議,像一家很「後現代」的優皮式餐廳:有牛排、中菜、沙爹、壽司,雖然百味紛陳,但仔細看來,還是以牛排的美國,隱隱為餐牌上最貴的主菜。
布殊出席亞太經合會議,只談反恐,亞太地區的甚麼經貿合作不合作,他才沒有興趣。分給他的一件泰服,他勉強穿上拍合照,然後趕快換掉。美國總統人在曼谷,心卻還在大西洋。亞太經合會議,對於亞太國家,是一個「搵笨」多,「着數」少的派對組織,一年一度,讓特首夫人能與美國總統夫人羅拉等一干國際第一婦人一起遊遊花園,難怪她一定不讓老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