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應該更自由

自由行應該更自由

香港珠三角基金會主席
鍾普洋

自由行最近帶來大量旅客,經濟似乎真的見底了,社會上亦已形成了共識,香港經濟的前路必須與珠三角結合一起。然而,有部份人認為自由行始終是短暫的、一次過的復甦。另外,不少人覺得自由行和更緊密經貿安排都是中央為「打救」香港而送出的「大禮」,因此覺得自卑,慨歎香港人回歸後才六年多,已經要日日等國家「打救」,在各省市面前也實在抬不起頭來。
自由行雖然不是甚麼靈丹妙藥,卻是香港重新確定自己方向的重要里程碑。香港要借助自由行和更緊密經貿安排的勢頭,迅速重新定位為大珠三角的國際營商中心。過去十年是大型跨國企業的「財富五百」大規模進入中國的年代,未來十年則是「財富五萬」──即中型的歐、日、美企業──進入中國的時期。我們的任務很清楚,就是吸引這些成千上萬的外資企業「在珠三角採購或製造,但在香港營商、安居」。珠三角被譽為「世界工廠」,但外資進入珠三角,普遍仍選擇住在香港,並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因為區內只有香港的生活條件和專業服務,才達至世界級水平。這些成千上萬的外來企業,將直接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並會大量使用香港的專業服務。

招徠海外中型企業
但邊境卻成為一大障礙,大大減弱了大珠三角區的競爭力。珠三角的員工從前要跑來香港開會或洽談業務,十分麻煩,所以形成了香港的管理層不斷跑到深圳或其他城市開會,久而久之,大大削弱了香港的功能。自由行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使香港可以真正成為區內的國際營商中心。
當前的急務是向歐、日、美的成千上萬中型企業招手,確保他們沒有被上海和珠三角過去幾年的宣傳攻勢完全吸引了過去。未來幾個月香港珠三角基金會,將會贊助幾個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商界訪問團,來香港及珠三角考察。這些考察團是試點,往後便必須由投資推廣署正式推動每年數百個考察團,由香港政府在海外的多個經貿辦事處負責招攬海外商家參加。香港的商界也必須人人出力,利用他們在海外的廣泛聯繫,邀請海外企業前來香港及珠三角考察。這些考察團的最終目的,就是說服有關企業的負責人在香港成立辦事處,並且住在香港,為香港直接創造數以萬計的白領職位,為的士、食肆、商店帶來更多顧客,令我們的航班、寫字樓和住宅常滿。

這些工作對提升香港人的自信心,尤為重要。中國各省市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招商引資,香港若能引導數以千計的外資企業到珠三角參觀,進行採購及投資,內地就絕對不敢輕視香港,必會重新肯定香港的國際化作用,以及對內地的貢獻。這亦會間接推動珠三角內二十多萬民營企業,大量在香港設立國際銷售基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吸引內地中產富戶
此外,自由行已凸顯了香港在零售業方面的優勢。下一步是吸引內地的中產及富戶,來香港使用我們教育、醫療和娛樂各方面國際化的服務。香港有的是聲譽及人才,只要以適當的簽證和設施配合,香港長遠絕對可以成為區內的優質生活中心。香港需要大量可供寄宿的國際學校,亦需要兩、三個百老匯式的劇院長期上演流行音樂劇及舞台劇。
要迅速實踐以上的信念,自由行還必須變得更自由。香港政府應該:一、大幅增加入境處人手,以「供過於求」策略,確保通關永遠暢順;二、馬上研究放寬兩地私家車過境。珠三角不少城市已經是每十戶有兩、三架私家車;及三、爭取港、澳、珠大橋在二○○七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