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上星期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說,七一市民大規模上街遊行,「我們得到沉痛和極為珍貴的教訓」。但從這幾個月董伯的施政表現來看,他根本不知道「七一」的主要教訓是甚麼,也絕無改善施政的認識與能力。
七一之所以刺激大量中產階層上街,是因為董政權損害中產者的經濟地位和價值觀,他們感到職業突然變得無保障,享有的自由與法律權利,也有被二十三條立法侵蝕的危險,而董政權卻是聽不進專業人士(大律師)的聲音。
因此,七一訴求,是要求「還政於民」,要求建立民主政制,以民主來保障自由、法治,以及由人民選出他們所信任的人當政,以排除無能的特首。
董伯上周表示,七一教訓「就是凡事必須以民為重、以民為本」。這是對七一訴求的錯誤的理解。「以民為重、以民為本」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民本」思想。「民本」與「民主」不是同一範疇的事。皇帝能「以民為本」當然很好,但若不「以民為本」,老百姓也沒有辦法。「民主」則是由人民通過投票授權予當選人在特定階段執政的機制,當選人領受「民命」,施政不可能不「以民為重」,不可能出現將二十三條立法以霸王硬上弓的手段硬闖立法會的事。
中產人士的另一訴求,是改善施政。中產階層最鄙視既無能又戀棧權位的人士。偏偏董伯就是這樣的人。就以最近的「維港巨星匯」來說,從構思到具體安排,政府均備受非議。
首先,對這一類大型演出節目,香港早就有富於經驗的民間商業機構有條件有能力也有意願主辦,但政府卻搶過來並交給無這方面經驗的美國商會去辦,而政府包底八千萬元,於是引起市民對政府使用公帑是否得當的爭議。
其次,所邀請的歌手與樂隊,固然是外國第一流的「巨星」,但並不像本地歌手或亞洲歌手那樣在香港「人所共知」,更不是多數年輕人的偶像。雖不能說這些「巨星」已「過氣」,但不屬於新一代的「巨星」則屬事實。加以現在香港的遊客以中國內地人的「自由行」為主,舉辦這樣的「巨星匯」顯然不是「與時並進」。
其三,若目的是以「巨星匯」來吸引國外的遊客,那麼又欠缺在國外進行的推廣宣傳,許多外地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心儀的歌手、樂隊會來香港演唱。
其四,整個安排混亂無比,主辦單位搞不清楚滾石樂隊來還是不來,十個贊助商因爭拗過多而退出贊助,本地與亞洲歌手又因酬勞與外國歌手懸殊而辭演,免費向市民派票使買票進場的市民憤憤不平,演出時買低價票者闖進高價票區的混亂場景也極為罕見。
「巨星匯」已成一場噩夢。而特區高官無一人、無一部門伸出援手,把事情辦好,而聽任投資推廣署的盧維思獨自應付,也使人覺得董伯治下的政府各自為政,不是一個充份協作的執政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