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博士
二○○三年十月八日,徐嘉慎向法庭申請反對中環填海的禁制令官司打輸後,《南華早報》在頭版圖文並茂地七名立法會議員當年審批中環填海撥款時的態度與今日態度的轉變。
七人中有民主黨的勞志光、楊森;民建聯的曾鈺成、葉國謙;自由黨的田北俊、劉健儀及前綫的劉慧卿。這七個人包含了四大政黨的主席,代表性很充足。
這七個人在去年當中環填海的撥款要求來到立法會時,七個人全部支持這個計劃。
但是,當徐嘉慎出來高呼反對填海,並獲得數以千計的群眾呼應後,這七個人中只有劉健儀的態度不變,民主黨的兩巨頭由去年的支持填海變成反對填海,劉慧卿附加一些條件,要符合新的條件才支持,其他的三個人表示要重新考慮。
這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短短的一年,為甚麼七個人中六個人變了?他們竟視立法會如遊戲,通過了的法律條規計劃竟然可以如此隨意的改變,這還算是法治精神嗎?
雖然,改變立場的每一個人都提出一些堂皇的理由解釋自己為甚麼會成為變色龍。但是,我想真正的理由只有以下兩個:
今年七月一日之後,政客們看死了董特首,認為只要反董特首及其政府的一切就是取分。當徐嘉慎成功地煽起群眾情緒,反對填海時,聰明的政客就不顧自己過去講過甚麼話,爭先恐後地加入反董的陣營。民主黨變得最快,由支持變成反對;民建聯保守一點,也由支持改為得重新考慮;自由黨有兩個意見,一是繼續支持,另一是重新考慮;前綫不想當變色龍,但也不敢與董政府太親近,於是加上一些所謂的新條件,改為有條件的支持。
這是可悲的,這是弱勢政府遭人欺的最佳寫照。現在每一名政客都想以罵罵政府來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錢。
立法會議員們也的確太忙了,他們的精力全用於搞政治鬥爭,立法會上的法律審批,撥款申請可能看也不看就批准了。要知道,今日香港的六十名立法會議員,只有極少數是全職議員,餘者仍有繁忙的正職;立法會議員只是副業,面對着立法會堆積如山的文件,有多少議員們真的會打開文件讀一讀?立法會屬下的委員會如此之多,有多少人有時間在開會前先了解了解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