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途中,司機先生扭開了無線電聽鄭經翰《風波裡的茶杯》談論某報刊文章抹黑前保護海港協會主席徐嘉慎真正動機是為財團利益。聽着聽着,忽然聽到本人名字,提及當天刊出本欄《填海之謎》,小塊文章讀了大半,幸好沒有認真貽笑大方的文字。這個專欄,收取稿費,有義務服務讀者,有時提供娛樂,有時提供資料、分析,有時為公眾消消氣,有時為爭取市民利益打硬仗。有時寫文章是享受,是舒懷,但是第一重要的是讓看報的讀者得到好處。為自己而寫,交稿之前也要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不是傳世的文學作品,而是須即時得益,希望此外還有多一點好處,就是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用董橋的文雅方法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今日的時興話題,將來是文化的樣本,即使忙得辛苦,也是值得用心寫的。
下午到石硤尾惠僑中學演講「法治精神」。這是大律師公會的一項經常活動,派成員到中學演說,藉此在青少年學子之間散播法治的種籽,為下一代鞏固法治的根基。我從公元一二一五年英王在Runnymede簽訂大憲章的故事說起,然後帶引出法治的定義,用時事例子解釋這些定義怎樣體現出來。最後是回答同學生動有趣的問題,一小時的聚會很快就過去了。
後來回想起來,覺得似乎說得太快了,小同學未必跟得上,浮光掠影,恐怕記不下幾多。談話,比每日的專欄更加易逝,但是我和這些少年人一生可能就只有這一次聚面,怎能不盡全力呢?我們活着,然後我們逝去,就像化作春泥的落花那樣,讓花朵年年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