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不久前北京舉行「CBD產業發展市長論壇」。一位近來人氣頗旺的中國金融專家公開稱,北京是中國國內無可爭辯的金融中心。
那麼,上海是否中國內地無可爭辯的金融中心呢?若回答「是」,則京滬在中國內地金融市場是怎樣的關係?若回答「否」,則至少近十年來中國內外一直有人稱以中國之大可以有兩個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國內地金融中心,香港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豈非不能成立?
早在一九九五年,上海就規劃十五年內即至二○一○年建成主要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遇到種種阻難,在發展金融中心方面,除受外部墨西哥金融危機負面影響外,內部阻力主要來自中央各部門和國有金融機構總部。
北京是中國首都,是中國政治和文化中心,這是毫無疑義的,沒有哪個內地大城市欲爭、也不可能爭到。但是,北京欲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卻是有爭議的。第一、歷史上,上海是中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北京從來不是。第二,現代金融中心跟經濟的其他主要領域息息相關,其中包括國際貿易和運輸;上海一直是中國內地最大經濟城市,又擁有發展國際大港的客觀條件,北京經濟固然發展迅速,但總體位於上海之後,又缺乏直接跟世界各地交通的海路。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中國內地金融業和金融中心重新崛起是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的成果,北京因其是中國首都而受傳統經濟體制影響較上海為深。
然而,弔詭在於,恰恰是這最後一點又使北京似乎較上海居於更有利的位置來發展金融中心。首先,中央各部門偏愛北京。其次,中國國有金融機構總部都在北京。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外資大企業、外資跨國金融機構都不能不到北京設立中國區域總部或辦事處或分支機構。中央各部門控制巨額財政資金,存放於國有商業銀行北京分支機構,以至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北京分行的存額超過上海所有國有商業銀行分行的存額總和。
環顧世界,英國、日本、法國都是首都兼金融中心: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則都不是。一個國家的金融中心位處何地,基本上由市場因素決定。在中國這樣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特殊情形,政治或行政力量在決定金融中心上能發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問題在,中國不可能容納兩個以上的全國性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