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團體差不多是最後北上的香港人,中共對所有其他團體都持開放的態度,但當公務員代表中有人提出公務員應該政治中立的問題,港澳辦副主任徐澤似乎被刺中了一些中央對香港公務員不滿的看法,於是說了好些近乎侮辱的難聽說話,包括「食呢碗飯,打呢份工」就要支持政府,不能政策喜歡之時支持,不喜歡之時就中立,在愛國愛港的大前提下,不存在政治中立云云。
王岸然
跟着國務委員唐家璇,亦說了類似的話,對所謂公務員中立,一派不以為然,說是英國人的東西。公務員是否應該政治上中立,是否事實上在政治上中立,是政治學的理論問題,也是現實的政治問題;中立與否,沒有神聖神秘的地方,亦無絕對價值觀。
西方文官所謂政治中立,是因為有兩黨制及多黨制,所謂中立,是相對於不同政黨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香港的公務員若然要讓自己的政治中立,筆者就會問你們知否自己中立於甚麼?又或許是你們想自己中立於甚麼?定義與前提都搞不清楚,自然很容易與對香港公務員(英國人留下的人員制度)有根本上的懷疑態度的京官,擦出火花了。
民主國家的公務員,因為會面對政黨政權的交替,所以有中立的必要,是制度上穩定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打工者,政策的執行者,作為社會上的一個利益階層,保護這個階層所必須。但這些客觀上的理由,在香港從未出現,不論回歸前後,香港的政治格局,都只是一個主體權力之下的有限度自治局面。事實上,香港的政務官員從來只有「馬房」觀念,談不上政治中立。
為官之道,在香港而言,要對得住良心,要的是中庸心態,不是甚麼中立,也從來談不上中立。陳方安生若非百分百忠於英國人,她可以爬到那個位置?不以人廢其言,葉劉淑儀兩年半前當陳太去職,大談公僕要有良心,要中立之時,說了一句筆者當年不得不力讚的話;公務員回歸前沒有選擇,都要支持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何來中立?葉太更應說的,是在殖民地政府下做政務官,先決條件是忠於英國人,良心早就賤賣了。
今天再挑起公務員效忠於誰人的話題,其實何其不智。政治上,董伯經所謂高官問責制,已經成功奪去了原屬政務官員的決策權力,政務官除了本乎良心,對不合理不明智的決策,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法之外,又可以如何?為官不中庸,要爭上位,可效法湯顯明之流,爭做董伯錯誤政策的打手,而非進忠言,那是另一類為官之道,又豈是香港之福?
更令筆者擔心的是京官的發言,其實反映了北京左的一面看法,亦是董建華這個中國五千年來最失敗的管治者的想法。這就是香港的失敗,是因為公務員還是心向前朝,沒有真正支持董伯,令到香港出現如斯困境,還要高談甚麼政治中立。
細心一想,公務員若然只是立心服務港人,做好自己一份工作,只應以愛國愛港為大前提,的確不必再政治中立。大家應做的是為香港,挺香港,救香港。那就不必中庸,更不要中立,要高度政治化,齊齊坦誠地將埋藏在心裏不敢表達的政見公開釋放出來;這就是,大家不想再支持董建華,亦希望中央不要再支持這個禍首,要董伯盡快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