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以後,香港的政治動向有幾個特點。
1.市民的民主訴求大幅上升,但民主派政治人物的民望並無上升,民主派政黨的民望的上升也較輕微。
市民的民主訴求上升,表現在選民登記大幅增加,最新民意調查也顯示,市民的投票意願也上升了約四分一。政黨民望大幅躍升的是自由黨,政治人物則以獨立議員余若薇及立會主席范徐麗泰居首。
2.傳統親中左派的民建聯,在七一後民望插水般下挫,但市民對中央維持香港一國兩制的信心並無下降,對中國新領導人更是較有好感,認受性比董伯高得多。
3.董伯的民望雖略有回升,但仍在低位徘徊,最新民調顯示他只有一成二的支持率,但市民已不熱衷於「倒董」,「民主倒董力量」發起的倒董集會,參與的市民較為寥落。
4.這幾個月,董政權為防再有大規模上街遊行,面對輿論壓力,只會步步後退,但主流媒體及輿論對董政權施政的批評並沒有放鬆,於是出現了輿論主導政治,而董政權在中央插手香港事務和輿論的夾擊下,儼然成了跛腳鴨,以致執政團隊士氣渙散。董伯被迫收起了他過去面對批評即強橫反擊的姿態,放軟了身段,但卻進退失據,疲態畢露,顯出無力操控局面之勢。
以上幾個特點,反映了香港的民意,是受中產階層所主導,它有着筆者昨天所談到的中產階層的意識形態的種種色彩。
它反映了香港市民的「力量」,或者有人稱之為人民的力量,並非由一批知識水準較低的草根階層所組成。又或者是,即使草根階層,也是文明的、講理的、相信專業的、守秩序的、守法的草根,而不是盲目的、容易由一些諸如民族主義情緒所鼓動的草根。
民粹主義在香港沒有市場,民眾的情緒不易激化。多數市民不接受激烈的行動,不想亂,不想發生劇變,更不想突破法律去實行類似「公民抗命」的行動。因此,市民對二十三條立法如此敏感,因為他們習慣立了法之後就要守法。七一出現大規模的有秩序的示威,絕對是董政權漠視市民的自由權利、藐視法治所迫出來的。
七一以後,以中產為主導的香港民主取向,仍是希望通過法治的方式去實現民主,去改變政治現狀。董伯是不得人心,但在全民普選機制建立之前,倒董並不實際,而且結果很可能是「以惡易惡」。
「一國兩制」既已是現實,中產階層對政治人物,也較為認同一些既與市民有相同價值觀又可以被中共所接受的人士。
香港的從政人士,不能不掌握香港的這種政治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