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財政緊絀加上對公共房屋的補貼不斷增加,房署正考慮廢除租金不能超越住戶入息中位數一成的規定,另行建立一套新的租金檢討機制。新機制除了考慮公屋居民的入息及負擔能力外,更會考慮一籃子的因素包括通脹率、屋苑位置及設施等,而在考慮居民入息時,房署更會把綜援戶剔除。
我們認為,目前的公屋租金檢討機制的確過份僵化及欠缺彈性,並將令政府對公屋租戶的補貼愈來愈多、令興建公屋成為社會一個愈來愈大的財政負擔。像這樣一套不合理的機制,實在應該盡快檢討、實在應該盡快改變了。
毫無疑問,公共房屋是政府對低收入市民的一種重要資助,也是讓他們安居樂業的重要社會政策,政府在釐定租金時的確有需要考慮住戶的負擔能力。可是考慮負擔能力是一回事,把負擔能力定為釐定租金的唯一考慮卻是另一回事。因為若果只考慮居民的負擔能力而不考慮屋苑的位置、配套設施、交通及質素,那新落成、設施較完善及位置較好的屋苑將只能按舊型或簡陋公屋的標準訂立租金,令這些公屋的租金人為的偏低,無形中增加政府的補貼、增加公帑對公屋的補貼,這是否公平、這是否妥善運用公帑的方法實在是一大疑問。
而且,公屋居民遷進新屋苑,他們享有的居住環境、空間以至屋苑的配套設施都比以前大有改善,一些公共屋邨的設施及間隔甚至比不少稍舊的私人屋苑優勝,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居民支付比舊式公屋稍高一點的租金、要求居民為改善生活環境稍為多付一點租金其實是很合理的安排。偏偏現行的機制卻不考慮這個因素、卻不考慮讓居民分擔小部份改善居住環境質素的成本,反而把所有成本由政府及公帑承擔,這怎能算是合理、怎能算是合理運用公帑呢?
更何況房委會及房署已無法再倚賴出售居屋的利潤補貼公屋計劃,房委會在未來幾年更將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若果還不修改租金檢討機制,房委會及房署將不僅難以維持龐大的建屋及重建舊型公屋計劃,甚至連妥善管理現存公屋也不容易。這樣下來,房委會及房署若不是大幅削減公屋計劃,就是大幅降低公屋的質素,令新建公屋倒退到舊式公屋的簡陋狀況以減低成本及補貼。這對公屋居民、對正在輪候公屋的居民來說又怎會是件好事呢?
當然,要檢討租金機制、要改變租金機制並不是很容易可以辦到的事,也不是政府可以單方面決定的問題,任何改變都必須讓公屋居民、讓公眾有充份的討論。但是應該看到,目前僵化的租金檢討機制已令整個公屋建屋計劃面對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若果因為短期的利益、眼前的利益而堅持現時的租金機制,只會令公屋計劃大幅收縮、公屋質素大幅轉壞,這對低下層市民、對公屋居民的損害只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