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波浪理論不夠科學

理財智慧:波浪理論不夠科學

如果多看股價圖,便會發覺大部份股價都是上上落落,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波浪形狀。正如本欄上周所談及過的群眾理論,股民的投資情緒會由低潮轉至高潮,亦會由高潮轉至低潮。而股民情緒的周期變化,便會造成股價的波動,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波浪走勢。
筆者認同這種理論的說法──股價的升跌循環與股民的投資情緒有着莫大的關係。但假若要說到數浪,決定股價現時是何種浪式、何時會是浪頂及浪底?波浪理論所提及的分析方法,則恕筆者未能了解。
如要證實一種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根據,這種方法便必須能夠加以驗證(Testify)。以實驗的方法,看看其結果是否與理論相符。問題是在技術分析之中,有很多是沒有嚴格的科學根據,特別是那些圖像認知派別(PatternRecognition)。例如當股價圖呈現頭肩頂的形態,只要股價升穿或跌破頸線,股價走勢便會逆轉(PriceReversal)。筆者直覺上覺得,這種分析方法與廟街看相的相學不相伯仲。這種分析方法屬於一個一個個案問題,即掌相出現了某種模式便會出現以下現象……問題是從來都沒有充足的科學驗證,去證實有這些掌相形態與結果的關係。

同一分析結果不同
同樣地,如果股價走勢出現某種形態,結果股價又是否一定有特定的後市走勢?
要認證這些形態的效用,首要就是確認股價是否出現這些形態,例如波浪理論的波浪形態,就是確認股價現時究竟處在哪個浪之中。問題是甲的數浪方式可能與乙的數浪方式不同,結果甲認為市場已出現某種形態,而乙可能不認同,於是大家利用「同一種分析方法」,分析結果卻迥異。這就是為何筆者並不認同這些圖像認知分析流派的原因。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