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曌
今年向「母親的抉擇」求助的懷孕少女人數是去年兩倍,故「母親的抉擇」再獻新猷,播放新宣傳短片。在學校操場一角,男生說:「我有咗BB」;女生冷漠回應:「你自己搞掂佢。」回到家,男生向母親借錢墮胎卻換來破口大罵。男生到深圳墮胎,事後難過得一個人倒在沙發飲泣。廣告旁白:「唔通要咁樣,你先會明白對方所受的傷害?」
男女角色互調,男生代入感受女生未婚懷孕的焦慮,廣告把中學常見的未婚懷孕問題演得淋漓盡致,給男生一記當頭棒喝,也為處身弱勢、從屬性別關係中的女孩子們出口氣。最敗筆在於廣告的口號──「做之前,先諗諗」。
諗甚麼?叫青少年諗諗婚前性行為的惡果?抑或諗諗千萬要用安全套?不明確的訊息,貌似讓人有思考空間,實際卻是含糊其辭。問一位男孩子,知否短片叫你諗甚麼?他回答:「唔知呀,我諗……同女友諗諗點計安全期,在最安全的日子才做愛……或者體外射精。」
短片既不能達到叫青少年禁慾的目的,更強化他們一貫「鋌而走險」,採用最不安全的避孕方法。
「母親的抉擇」有宗教背景,當然不贊成青少年發生婚前性行為,所以該會的宣傳短片強調性行為的惡果──「性愛-懷孕-傷害」。看罷這三部曲,性愛就成了恐怖的事情。但對於青少年以及普遍成年人來說,性愛經驗還可以包括親密關係、性愛慾望、身體感覺、歡愉經驗,當然還有安全性行為,這都是「母親的抉擇」避談的。
作為專業機構應有讓相關資訊流通的責任;就好像政府有責任向市民提供所有預防沙士的資訊,決不會只談染病的可怕,更不會拍齣短片,叫市民「出街前,先諗諗。」為未婚媽媽提供輔助,是宗教的慈悲;拒絕向青少年提供安全性行為資訊,卻是宗教濫用權力!
呼籲青少年要得到全面的性教育知識,去找「關懷愛滋」,去找「家計會」。至少這些機構不會壟斷資訊,不會對「安全套」這三個字難以啟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