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翰
香港市民反對政府中環填海的爭議尚在發展中,八年孤軍作戰的徐嘉慎律師卻突然宣布從前線退下,辭去保護海港協會主席一職,原因是他收到一封威脅他個人和九十高齡母親生命安危的恐嚇信。
徐嘉慎只是一個普羅市民,不忍香港天賦的珍貴自然海港受到人為破壞,所以挺身而出,與政府單打獨鬥八年,終於成功爭取立法局通過《保護海港條例》,及法庭頒令禁止政府違例填海。但特區政府有法不依,在上訴期間仍然繼續中環填海工程,因此徐嘉慎不得不再站出來,進行抗爭活動。
徐嘉慎不是社會運動家,但自他個人成為傳媒焦點後,過去數星期以來,在政府「消息人士」的精心策劃下,連串抹黑活動接踵而來,教他備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最後有人連暴力恫嚇的下三濫招數也搬出來。
上周的立法會會議上,議員的多番質詢,揭露了原來政府蓄意欺騙法庭,誤導法庭就禁制中環填海工程的申請頒發暫緩令。政府先是誇大停止填海工程的賠償數額為六億,判決後,孫明揚旋即反口修正,說明政府在法庭上的證供只是砌詞造說,旨在誤導法官。其後,政府又向法庭聲稱目前進行的填海工程可以復原,但孫明揚在立法會上卻表示萬一將來上訴失敗,政府也不必動手還原,擺明政府在法庭上之說詞,旨在說服法官,事後完全不必負責。余若薇復指出,政府多番強調現正進行檢討,研究中區三期填海工程是否符合早前法庭判決必須遵守的三項準則。但在暫緩令的審判中,政府卻向法官明言有關填海已「確認可以符合該三項準則」,言論明顯前後矛盾不一,全不足信。
為了合理化政府的立場,孫明揚又故意擺出一副尊重民意、由市民抉擇的姿態,聲言政府會根據民意辦事,大家要不接受中環填海,要不就接受中環塞車。而要配合孫明揚混淆視聽的言論,連一向民望甚高的廖秀冬也不惜赤膊上陣,重提政府考慮研究中區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企圖聲東擊西,加強不填海就要塞車和付出代價的兩難假象,以便蒙混過關,爭取輿論和市民的支持。
其實,保護海港協會從不反對為興建中環繞道所必須的填海,只是反對政府槓上開花,為商業利益或其他用途毫無節制地胡亂填海,破壞港人罕有的寶貴天然資產。孫明揚和廖秀冬的言論固然混淆視聽,在被問及中環填海是否有商業用途時,孫明揚避而不答,也足證政府暗懷鬼胎,蓄意瞞騙社會大眾。
至於所謂中環填海工程的決定,當年已廣泛諮詢環保團體,並得到立法會批准,因此「合理、合法、合情」的說法,今天也站不住腳。一來時移世易,不可同日而語,如今有了《保護海港條例》,又有法庭判決,應該按照最新情況重新改慮。二來政府必須尊重法治精神,依法辦事。三來香港市民廣泛反對填海,七一大遊行後聲稱只要民意不贊成政府也不會強行的承諾言猶在耳,難道又再出爾反爾,說了算數?
最令人可恥的,莫如不分是非、助紂為虐的無良傳媒。他們根本不知新聞道德和新聞自由為何物,為求所謂「獨家報道」,嘩眾促銷,不惜充當「消息人士」的宣傳工具,堆砌資料抹黑徐嘉慎,在其所謂個人動機上大做文章。姑且不論有關捏造的謠言是否含血噴人,就算是千真萬確,徐嘉慎確與財團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又有何相干﹖只要反對填海是符合全港絕大多數市民的利益,便應該支持,義無反顧。難道海港是沒有傳媒份兒的嗎?難道財團就不可以反對填海嗎?
一切都是不負責任的問責高官惹的禍。他們為求自保,不擇手段、不惜代價也要完成目標,完全罔顧民情、目無法紀,結果只會斷送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