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與人民幣的拉鋸戰

美元與人民幣的拉鋸戰

美國近日向中國政府強烈施壓,要求調整人民幣滙價。
為方便了解此問題,以下先簡述中國的經濟狀況和滙率制度。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增長,並進身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的經濟體系。但縱然如此,中國經濟仍保持高速增長,並成為推動全球增長的原動力。然而,目前中國的每年人均所得僅約一千美元,而且其金融、法律和規管制度均有待改善,若要與成熟經濟體系看齊,仍須克服不少困難。

約十年前,中國開始實行固定滙率制度,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鈎,其間美元兌人民幣的滙率一直維持於8.28左右的水平。故此在過去幾年間,隨着美元滙價相對於歐元等不同貨幣的升跌,人民幣兌這些貨幣的滙價也有同樣的升幅或跌幅。
為維持滙率穩定,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必須在外滙市場作出干預。若人民幣需求增加,央行便放售人民幣並購入美元資產;相反若人民幣需求減少,央行即以美元資產購入人民幣。最近央行為遏止人民幣升值,積極干預滙市。自二○○一年底以來,央行不斷大手吸納美元,中國政府的外滙儲備也由1,530億美元增至超過3,600億美元。

中國進口貨比例上升
外滙儲備增加或導致中國的貨幣供應上升,但最近幾個月以來,人民銀行已逐步採取防範措施。為抵銷巨額儲備的壓力,人民銀行更首次發行央行存單(SBI),以延緩貨幣增長。但縱然如此,廣義的貨幣供應仍急速上升。二○○三年八月,M2較去年同期增加22%。必須注意的是,中國仍然有頗嚴格的資金管制措施,鼓勵流入,限制流出,外滙儲備因此不斷增加。政府已逐步放寬管制(但主要放寬股票而非債券的限制),加上在低息環境下,愈來愈多國民尋求更佳的資金出路及分散投資,預計未來資金流出的渠道和數目都會有所增加。
其實,現時中國已有不少資金外流,放寬資金外流的管制可望紓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美國每年進口的中國貨,約相當於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或美國進口貨總值的11%。此比例看來微不足道,但其實正高速增長中,近年來大概每年增加20%至25%。一般來說,中國進口貨的原料和配件,大都來自傳統上產品直銷美國的亞洲國家,只是現在各國都善於利用中國的低技術勞工裝嵌和處理零件,然後再付運美國。因此,這些國家的貨品佔美國進口貨的比例連年下降,而中國貨的比例則不斷攀升。整體上,亞洲進口貨的比例輕微下跌,中國進口貨比例上升主要是取代了其他亞洲國家的貨值。
與此同時,近期美國向中國出口的貨品總值也有所增長。本年首七個月上升了22%。近年增長最快的範疇包括運輸設備(包括飛機引擎)、機械裝置、煉鋼設備、化工產品及半導體產品等。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非常龐大,但由於中國對其他國家也有巨額貿易逆差,故此總體外貿盈餘不多。二○○二年,中國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為1,030億美元,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則約為730億美元。故此,二○○二年中國的總體外貿順差少於其國民產值的3%,二○○三年更可能降至不足2%。很多中國製造的貨品都源自其他亞洲國家,只是在付運美國前在中國加工,而且愈來愈多東亞國家採用同樣的生產模式。中國貨佔美國進口貨的比例,由一九九○年的3%增至二○○二年的11%;反觀同期日本、南韓和台灣三地合計的比例,則由27%下跌至17%。

國民儲蓄少於投資額
美國的總體貿易逆差分別對應於中國等多個國家,去年美國的總體外貿逆差為4,680億美元,包括:一、美洲國家1,050億;二、西歐國家890億;三、日本700億;及四、中國1,030億。美國出現總體貿易及經常帳逆差,原因在於投資額高於儲蓄額。若國民儲蓄增加,拉近兩者的差距,總體外貿及雙邊貿易逆差均會下降。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