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市民當家作主決心不變 - 盧峯

蘋論:市民當家作主決心不變 - 盧峯

是的,跟七月時熱火朝天的氣氛相比,最近市民的情緒已開始平靜過來,一些大型群眾活動包括爭取民主集會的出席人數也明顯減少。就以昨天的爭取民主發展的大會為例,出席的市民不足一千人。
但是,我們認為這絕不意味市民因經濟氣氛改善而放棄了對民主的追求、絕不意味市民已放棄了對民主政府的渴望、絕不意味市民已放棄了當家作主的要求。此外,市民選擇不出席這些集會更不意味市民已改變了對特首及特區政府的看法或認同特首的管治。

政府依然故我
應該看到,近期不同的民意調查都清楚顯示,市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雖然已有改善,但他們對特區政府及特首的管治依然非常失望、對特區政府及特首依然沒有信心。更讓人難過的是,特區政府的管治表現及作風依然沒有絲毫改善。換言之,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認受性危機根本未過去;而對市民來說,解決這樣的危機已不能倚靠特首的「忽然醒覺」或「頓悟」。在這樣的理解下,市民怎麼會就此放棄爭取民主政制的要求、就此放棄當家作主的權利呢?
其實,只要看看近期的一些爭議也可以知道市民爭取當家作主的決心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愈來愈牢固。例如中區填海計劃的爭議,這個問題其實早在過渡前已開始醞釀、討論,經歷了多番諮詢,更經過立法會審議通過。然而就當特區政府以為工程可以順利開展、水到渠成的時候,保護海港的團體卻成功發動大量市民反對有關工程,迫使政府叫停主要工程,再作諮詢。這樣的轉變除了因為保護海港團體成功喚醒市民保護維港的意識外,更因為市民已不再簡單的、理所當然的接受政府過往所定的政策、所定的諮詢規則、所定的遊戲規則;市民要求的是政府及立法會按市民的意願及要求重新審視重要政策或工程的必要性。於是原本已經過幾上幾下諮詢的填海工程、原本政府以為十拿九穩的填海工程也得大幅放慢步伐等待公眾的裁決。這不正正反映了市民要求當家作主的願望及決心嗎?這不正正反映了市民不想再讓特區政府及特首作主的態度嗎?

切勿錯估形勢
我們認為,不管是北京政府或特區政府都不應因為近期群眾集會或爭取民主活動的人數減少而低估市民對民主的渴求,或是認為市民會因為一些經濟上的好處而放棄對民主政制的追求。若果北京及特區政府錯估形勢,以為七一大遊行只是市民「一時之氣」、以為可以繼續拖延香港市民的民主進程,那只會惹來市民更大的反彈及反感,加劇香港的政治危機。因為當市民無法透過民主政制當家作主時,他們只會對政府的施政、政府的決策更抗拒;而政府也將因缺乏認受性而無法協調、平衡不同的意見。這樣下來,政府不僅在解決財赤等問題上難以建立共識,在填海或社會規劃發展上亦將寸步難行。這對香港有甚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