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論勢:順勢入市須兼顧值博率

投資論勢:順勢入市須兼顧值博率

美元上周表現雖有起色,但反彈幅度仍然相當有限,譬如在升至110日圓便開始遭遇到一些阻力,而歐元在1.16美元附近亦見有不少買盤趁低吸納。明顯地,好淡雙方對後市皆看不透,大家都在觀望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亞洲之行,希望能為後市帶出方向。
事實上,金融市場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主要是之前的利好或利淡消息已逐漸消化,投資者認為在價格中已得到反映,因而審慎以待,重新評估後市的方向。此外,由於價格升幅或跌幅已大,亦會吸引一些已得嘗甜頭的投資者套利離場,令升幅已大的有回吐壓力,而跌幅已大的亦開始呈現蠢蠢欲動的反彈勢頭。
翻開不同報章,不同的外滙分析家對美元後市有不同的看法,所持的理據亦予人花多眼亂的感覺。大家的觀點不同是自然不過的事,至於最終是誰看得準,相信要到美元出現真正突破才可以揭曉。

事後孔明容易做
筆者在滙市浸淫的日子雖不短,寫專欄卻只能算是初哥,很多時在下筆之際,我都會嘗試以讀者的角度去想,究竟讀者希望從報章中知道或學到甚麼?我認為,一些天天見報的專欄,應該盡可能向讀者提供較貼身的服務,所作的預測應以即日或兩至三天的走勢為主;每周才見報一次的,可以作較中期的預測,然後每周再作調校,看看有沒有新的因素,足以令作者需要改變看法。

回顧過去,很易知道大勢所趨,故要做「事後孔明」不難,問題是如何展望將來,可以準確預測日後的方向。譬如加元在去年二月開始,由1.62附近反覆上升,近日已升至1.31,升幅超過3000點。坦白說,筆者自認沒有能耐可以知道加元如此強勁,亦不敢說加元還有多大的上升空間。不少人問筆者加元會否升1.30的重要心理關口,縱使距離只有百多點,筆者亦沒有把握說「必然」可以升抵該關口。另一例子是歐元在面世後便不斷滑落,在2000年年底時曾跌近0.82美元。當時市場對歐元的悲觀情緒高漲,更有不少人言之鑿鑿地指0.80美元關口必穿無疑。結果如何?相信當日有追沽歐元而至今仍沒有斬倉者,必然悔不當初。
再舉一例子,英鎊曾在1982年初開始由1.92美元急挫,在1985年2月底時曾跌至1.05美元左右,當時不少分析家表示英鎊會至與美元接近平兌水平(即1英鎊兌1美元),更不排除會跌1算關口。最終卻是英鎊在1.05美元關口前已急轉彎,其後更藉着美元的全面弱勢而在1992年9月升破2算,但牛市亦在索羅斯的強力衝擊下遽然消失,在被迫脫離歐洲滙率機制時插水式下滑。

歷史教訓要牢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既有如此多的例子,大家入市時必須保持理智,決不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雖然我個人亦相信順勢入市贏面較大,但值博率是不可輕視的一環,此所以我在年初時大力推薦澳元,但上月開始已認為不宜再高追。縱使澳元至今仍保持大漲小回的格局,但除非能早着先鞭,否則,追寶尾決非智者所應為。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