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由美國商會主辦,特區政府最高包底一億港元的「維港巨星匯」,連日來不斷鬧出笑話,以巨額邀請來港表演的滾石樂隊一事,出現戲劇性發展,主辦機構數天前才宣布擱置樂隊演出,但樂隊卻透過外國傳媒表示已簽署合約和收取定金。最可笑的是美國商會及特區政府,對樂隊是否如實來港,可謂懵然不知。最後美國商會會長和投資推廣署署長,為今次滾石樂隊來港的混亂安排,向公眾道歉。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是好大喜功,而美國商會是好心做壞事。
數月前,為了恢復香港的形象,特區政府在極短的時間內,安排足球勁旅皇家馬德里訪港,當時售票的混亂情況,香港足球總會及特區政府受盡責備。時間倉促,安排不佳,尚可理解;但疫情已過了數月,「維港巨星匯」的迫切性,已遠不如皇家馬德里訪港,推說時間緊迫而出現混亂,實在難以令人信服,若真的需要多點時間籌備,大可將演唱會推遲。歸根究柢是主辦機構缺乏經驗所致,正如筆者上月底在本報指出,特區政府不應該放棄經驗豐富的演唱會主辦機構,選毫無經驗的美國商會合作,今天的一切是咎由自取。
筆者曾強調,特區政府的資助本質是干預市場,政府一旦介入市場運作,間接地,是放棄以市場為主導的運作模式,籌備過程中定必遇到許多無形掣肘,美國商會慨歎贊助商被輿論嚇怕,只是干預市場的惡果。在惡評如潮下,特區高官、旅遊發展局等,盡可能與主辦機構劃清界線,以免殃及池魚。
許多評論指事件會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筆者認為是抬舉了「維港巨星匯」。當紅的國際著名歌星或樂隊,作世界巡迴表演,國際傳媒只會在娛樂版略為報道,「過氣」的歌星或樂隊在海外表演,充其量只會被視為娛樂版的花邊新聞,強說是國際盛事,是主辦者過份自大、幼稚,還是無知?事實上,只要看看海外傳媒有否派遣記者來港採訪,及派遣人數多寡,便知國際社會的關注程度。假若「維港巨星匯」真的吸引大批海外記者來港,筆者建議主辦機構向全港市民報喜。同時間,若演唱會日期前後,來港遊客數目大幅增加,請主辦機構不妨向外公布。
事實上,香港的最大損失是「包底」的一億元公帑,從目前門票的銷售情況來推算,整體入座率極有可能不足五成,若入場人數只有五萬,特區政府要為每位觀眾資助二千元,在龐大的財赤下,輿論指投資推廣署好大喜功、「洗腳唔抹腳」,是十分合理。
筆者認為整件事上,主辦的美國商會才是最大的受害人。為了減低對美國商會的影響,美國商會會長指,他個人要為今次滾石樂隊來港的混亂負責,並強調事件與美國商會無關。作為主辦機構當然責無旁貸,但美國商會會長勇於承擔責任,更表示年底任期屆滿後不會連任,他的品格遠較有責必卸的高官更高尚。
美國商會出於愛港心,義務籌辦「維港巨星匯」,希望重建香港的經濟活力;很可惜長袖善舞的商人,是主辦演唱會的門外漢,單是選址已令人搖頭,邀請的藝人不能切合本港需要,推廣活動又差強人意,滾石樂隊來港的混亂安排,更顯出主辦機構有心無力,最後感到沮喪的不但是美國商會會長。美國商會在國際舞台享有崇高地位,今次是英名盡喪,苦悶的商人在茶餘飯後,還會以此為笑柄,他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美國商會出於好心為香港服務,卻由好事變壞事。特區政府應以此為鑒,不要干預市場運作,商業活動還是讓無形之手作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