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世界輪流轉是定律

麥嘉華筆記:世界輪流轉是定律

過去25年,金融機構對以指數為指標的投資組合(indexingprofolio)愈來愈推崇備至,而此種投資方式亦逐漸成為時尚。假如你走進任何一間銀行,向它們說想把一筆錢投資於一個全球股票的投資組合,銀行很自然便會把你的本金按摩根士丹利市場自由指數(MorganStanleyInternationalWorldFreeIndex,MSCI)的比重進行分配。該項指數是根據全球不同股市的市值來劃分比重,亦為眾多基金經理所廣泛地使用,作為投資時資產分配的指標。

若根據現時的比重,最終的結果是,你的資金會有53%投入了美國市場、35%投入了歐洲市場、8.7%投入了日本市場,而其餘的3.4%則會分布於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印度、泰國、香港……這些地區的人口加起來超過35億,亦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迅速、股市市值最偏低的地方。

美日市值20年互易
再考慮另一事實:當日本股市在1989年觸頂的時候,其總市值較美國、德國和英國三地股市市值的相加總和還要大。換言之,若你在當年根據全球股市的市值分布來釐定投資組合的比重,便會有逾50%的資金會投放在日本市場。結果?在接下來的13年,日股下跌了超過七成(見附圖),但同期你投資於美股的比重卻只有5%,難以分享美股在期內的升幅。

亞洲市場潛力無限
今時今日,情況恰好相反,日本和亞洲股市相對便宜,美股則相形昂貴。而實際上,日本的比重只有8.7%,而整個亞洲其餘地區的比重更低至3.4%,加起來亦僅佔MSCI自由市場指數的12.1%,可說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因為無論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Parity)或以工業產值來計算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中國、印度和日本三國在內的亞洲便比美國超出50%有多。不要忘記,單單地大物博的中國,很多產品的市場均較美國為大,信手拈來的例子便有摩托車、流動電話、家庭電器、鋼鐵,等等。因此,我的意見是無論個人或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起碼要分配不少於一半的資金在亞洲市場,特別是在考慮過亞洲國家普遍擁有的巨額貿盈和經常帳盈餘,以及考慮過區內相對樂觀的長線經濟發展前景後,對亞洲市場的增長潛力更不可以等閒視之。

中國終可巨龍騰飛
事實上,我相信在緊接下來的五年,亞洲市場的總市值將可以由目前的12.1%提升至30%,而美股的市值則下降至約莫25%。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元的弱勢,另一方面則是亞洲股市會持續攀升,而美股則會停滯不前甚至下挫。
此外,我深信終有一日,單單中國市場的市值便會超越美國。不要以為我在癡人說夢,記否在1970年左右,美國單單一家萬國商業機器(IBM)的市值便比整個日本股市的總市值為高,但20年後的1989年,日本市場的總市值竟然增至美國市場總市值的整整1倍有多。「世界輪流轉」,又有甚麼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呢!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