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自90年代起持續在低通脹環境下不斷增長,這是經濟學家夢寐以求的事,也是數十年來難遇的境況。造就這美好時光的最偉大功臣是那不斷增長的生產力(productivity),生產力不斷提升令出產(output)大增而不用相對增添勞動成本,因此不存在因工資增加而引發通脹。
美國在70-80年代,通脹肆虐,生產力的增長乏善足陳。但到了90年代,生產力開始有較快的增長,由95年到2000年,生產力每年增長高達2.5%。根據以往經驗,通常在經濟衰退的時期,生產力會自然下降,理由簡單不過,因為無論工人或機器設備都沒有盡用所致。但從過去數年的數據看,即使當經濟大幅放緩,甚或經歷2001年的經濟衰退,生產力仍然大幅增長,而且比90年代更快。
據統計,生產力自2000年到現在,每年增長達3.4%。生產力能大幅增加的原因,有極大部份是拜科技突飛猛進和全球化的影響所致,科技的進步主要來自電腦能力大幅提升、互聯網的普及化,各種通訊設備包括手機和光纖的普遍使用,還有是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對於提升生產力方面作出了貢獻。又因全球經濟普及化,這些科技的利用得以在短時間內遍及全球,每個國家都能大量掌握這些先進科技,進而和美國進行競爭,結果是催促美國不斷提高生產力來應付各國的挑戰。
從這個角度看,科技的進步,不但提升美國的生產力,更同時提升了很多國家的生產力,中國和印度是這個經濟周期的兩個最大得益者。
從歷史經驗看,當一個具有革命性的重大科技出現,其對經濟的影響是很悠長和深遠的。就以19世紀末才出現的電氣化和內燃機引擎為例,其對世界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是要到50多年後才得以實現。以此類推,相信現今的電腦科技和生物工程,會不斷提升美國未來(包括各國)的生產力,可以說由電腦和生物工程提升的生產力還只是在初階段而己,未來經濟肯定繼續受惠。
本來生產力的持續提升對長期的經濟發展有利,但在短期而言,卻對就業市場構成嚴重的威脅,以美國為例,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經復甦了兩年,但失業人數仍然沒有改善。事實上,除了9月份就業人數有些微增加外,過去兩年的就業人數還是不斷減少的,造成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主要原因是企業大量利用各種科技去代替工人,也同時引入更多臨時工和實行更彈性的工作安排,這些措施都足以保持生產量而不用多僱工人。
短期而言,這些措施原無可厚非,但如長此以往,對企業絕無好處,因為如果經濟增長不能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到頭來能夠消費的人不增加,這種經濟增長是不會持久的。最理想的經濟增長是來自生產力提升和增加就業,舉例來說,如果今年GDP增長是4%,最好是2%來自生產力,另外2%來自新增勞動力。歷史經驗顯示,隨着經濟不斷復甦,整個社會對各種產品和服務需求日增,只靠提升現有生產力已不足應付所需,屆時企業便會多僱工人,增加就業機會,這個日子相信已在目前了。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