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擁抱的男人 - 陶傑

兩個擁抱的男人 - 陶傑

在歐盟巴黎會議,法國總統希拉克和德國總理施羅德相見歡,兩個男人來一個俄式熊抱,令人稍感肉麻。
為甚麼兩人相擁?因為在伊拉克戰爭之後,德國很現實地認識到:歐洲走所謂獨立的外交之路,不大行得通。德國外長甘榭在聯合國說:「歐洲只能與美國聯手,而不是與美國對峙,才強大得起來。」
政治是一門現實的生意。不錯,德國很想崛起為歐洲的大哥盟主,與美國平起平坐;但在伊拉克戰爭之後,英美共同主宰了伊拉克的經濟利益,積極反戰的歐洲沒有份。反對美國打伊拉克,希拉克和施羅德兩人幾乎結為兄弟同盟,想共同振興歐洲與美國平起平坐,但德國想拉攏中歐的波蘭、匈牙利、捷克,推動歐洲聯盟,以德國為中心,沒有法國的一份。
去過西歐旅行就知道,西歐法語盛行,英文不通。去過中歐和東歐旅行也會知道,那裏的第二通行語言是德文。

英美聯盟很容易,法德聯盟卻不可能,因為一個歐洲大陸,阿爾卑斯山以東是日耳曼文化的地盤,而法德近一百年有戰爭的血海深仇——一八○四年,拿破崙稱帝歐洲,德國的前身普魯士降服法國。然後,德國的鐵血首相卑斯麥又與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打了一仗,法國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對希特拉幾乎不戰而降,巴黎被德國佔領,希特拉扶植貝當傀儡政權,把羅浮宮的油畫偷走了一大批,法國更視為奇恥大辱。
法德兩國是做不成盟友的,伊拉克戰爭之後,德國又倒向美國。政治很現實,如果德國再親美,波蘭和東歐一眾小弟弟,也不會有甚麼異議,到時法國就夾在當中,兩頭不是人。因此,希拉克在巴黎遇到施羅德,張臂緊緊擁抱,希望把德國穩住,也做給美國看,歐美到底應該是一家人。
國際政治是很現實的,憑無數的情意結來辦外交、看世界,最終只會一次次地跌眼鏡。侵略的世仇,都成為歷史,眼前的利益最重要。有利則合,不利則分,英美攻打伊拉克,東方有一些人相信,中國和歐洲可以締結「反美聯盟」,看看今天德國的變臉,法國也跟着對布殊和顏悅色,就知道這個世界,道是無晴卻有情,不是那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