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樓市措施深化,地產股趁勢回吐,而中國海外(688)仍有升勢,中海已轉型為內地物業股,其表現可以擺脫本港地產市道的影響,反而與內地物業股同步。
中海雖不轉型,本港物業仍未完全售清,特別是赤柱富豪海灣豪宅30%,約佔面積18萬方呎,近期豪宅有價,且較預期為佳,由初期開售的每呎8000元升至每呎13000元,日來還有消息指財團整批洽購,成價近每呎13000元,雖未能證實,但若消息實現,中海可套現23億元,此地盤成本頗高,但已撇數,每方呎成本只是7500元,估計可獲利達8億元,但由於利潤未能持續,可視作一次過的收益,不宜用於計算PE,但此項物業若能售清,可使中海由負債轉為有淨現金公司。
雖然承造的香港物業茵翠豪庭及愛琴灣可能出現虧損,而事件仍有轉圜餘地,不一定虧損,即使是虧損,相對於富豪海灣的能賺錢(或撇數前收回成本),已是較細數目,富豪海灣的樓價轉好,對於中海而言,已成為意外收入。另外,本港的收租物業亦有若干升值,都是有利因素,若說中海已擺脫本港地產的影響,亦不盡然,是剩餘投資的餘蔭。
內地業務是在發展中,上半年售出住宅277萬方呎,待售物業240萬方呎,下半年將完成400萬方呎可供發售,明年將完成面積900萬方呎,計劃於05年後,每年可售面積不少於1000萬方呎,安排平穩發展。
目前中海發展中地盤,可供建成4000萬方呎,仍有地盤在洽購中,相信可維持未來4年發展,只是平穩,未有增長的安排,較為理想的,是物業項目並不集中,分散於深圳、廣州、上海及成都,即使某一地區市道稍變,亦可靈活處理發展。至於佔中海地產79%,已完成上市前輔導期,於適當時候安排上市,除形象較佳外,看不到對中海有特別好處,反而攤薄權益。
中海原是集團於香港的旗艦,經過地產低潮,需要大量撇數,隨即班師回朝,於國內發展,已失去香港旗艦的意義,由此推測,或會作出重組,是唯一可以憧憬之處,現有條件一般,於股價上升後,亦已反映本港樓市的轉好,此後將跟隨紅籌地產股而上落。
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