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結集起來的理性訴求

書鄉:結集起來的理性訴求

自七一大遊行以來,國內的官員雖還未有為事件定調,但已就事件多次發言,並且贊同董建華對事件的評價,認為主因是基於經濟因素及忽視中產階級利益,這種觀點將港人政治訴求的因素貶低,引致數星期前一群熱心市民在本報刊登全版廣告,重申政治的訴求。

馬國明

有兩部近代社會理論名著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七一大遊行的意義。其一是英國學者BenedictAnderson的《ImaginedCommunities》,作者曾在印尼研究多年,印尼由多個歷史文化差異頗大的島嶼組成,對這類新興國家,作者認為冠上「想像的群體」這個稱號會更為適合。不過想像出來的事物有其自己的生命,而想像本身更是基於某些誘因。

報業百花齊放
Anderson的理論最具啟發的是他指出「想像群體」的誘因在於報章的作用,像中文報業這個概念便不但涵蓋中、港、台,連星、馬及美、加、澳、紐等地的中文報業亦包括在內。在印尼,荷蘭人統治年間出現的「全國性」報章將分散的島嶼串成一個「想像群體」。
同樣,香港人對本地的報業一向十分自豪。在英治時代,大陸和台灣的報章只是官方喉舌,香港的報章則分成左、中、右,各抒己見。九七回歸的一大議題亦是報章的言論自由。二十三條立法卻擺明車馬要在報界的頭上懸上一把刀,港人奮力反抗,保衞言論自由之餘,亦同時形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想像群體」。

另一部要提的經典名著是德國哲學家JurgenHabermas(哈伯瑪斯)的《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PublicSphere》,這部著作正好具體指出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的錯夫。哈伯瑪斯所指的公共領域是一個不分身份地位,不作論資排輩,大家自由發表言論,言論本身的說服力已足以服眾的領域,這種領域亦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準則。在推銷二十三條立法期間,葉劉局長經常有意無意之間仗恃局長的身份(你信我喇)壓制相反言論,可以說是刺痛港人對現代文明社會的感觸。

繼續護港行動
因此,無論促成七一大遊行的因素是甚麼,它已促成一股鮮明的集體意識,一股講求文明和理性的集體意識,近期,這股意識更投射在維港身上,不法之徒恐嚇保護海港協會主席的舉動雖然令徐嘉慎先生辭職,但保護海港的行動絕對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