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 伍昭
日前特區政府頒發勳章,曾在立法會大樓外向民眾舉中指問候的黃宜弘獲發金紫荊星章,而六位殉職的公立醫護人員則分別獲發金英勇勳章及銀英勇勳章。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對五位殉職的醫護人員十分不公平。為何特區政府因謝醫生曝光率較高而獲發金英勇勳章,其餘五位殉職的醫護人員都作出相同貢獻,卻只得銀英勇勳章?
特區政府到底以甚麼作為評核的標準?貢獻?不見得。六位因沙士殉職的公立醫護人員(加上兩位因沙士殉職的私家醫生)的貢獻其實一樣,各個崗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若沒有護士的協助,病人沒法得到適當的照顧;若沒有醫院工友的幫忙,病人不會安心在醫院休養;各崗位人士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發揮醫院的效能。可惜特區政府並沒有做到這點,醫院、診所、社區之間不但各自為政,反而在沙士爆發期間互相卸責。
知名度?更不見得。黃宜弘以中華廠商會副主席的身份加入立法會,他的確十分知名,可惜他是惡名昭彰,並不是威名遠播。黃宜弘以侮辱女性的動作──豎中指來向參與和平集會的市民「問安」而一炮而紅。他在議會公然睡覺,更稱是「對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的支持」,真是可笑。
論公平,特區政府在公共事務上統統欠奉,無論是醫療、教育、房屋、社會保障,都是一塌胡塗。民間團體會好一點,但事事受制,比如教育經費和社會福利整筆撥款等計劃,限制了風險未明的創新構思,使民間團體的發展空間非常有限,更遑論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使市民受惠了。政府削減綜援,卻不了解那些寧可以更低收入自力更生、不收取任何政府恩惠的貧窮家庭的景況,有何公平可言?
特區政府連頒發勳章這一類小事都沒法達到公平的原則。按貢獻,五位殉職的公立醫護人員(甚至另外兩位殉職的私家醫生)應與謝婉雯醫生同等待遇。按知名度,不懂尊重議會禮儀的黃宜弘更不應獲發「金紫荊星章」。香港被一個公信力全失的特區政府管治,實在是一件相當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