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不等同報仇文化

問責不等同報仇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陳智遠

沙士調查報告公布,引起社會對政府問責性的另一番爭論。楊永強局長含淚道歉,但堅拒辭職。鄔維庸說,他是受使命感所驅使,若所有市民認為他需為沙士負責而下台,香港便沒有前途;立法會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有需要時可能傳召董建華作供,鄔維庸說,這違反行政主導,特首「畀面就派個官,不畀面就完全毋須理會」。
在十九世紀末,歷史學者BishopCreighton邀請其好友LordActon為其新著提供意見及批評,LordActon以信回覆。這一段書信來往,被收錄在《EssaysintheStudyandWritingofHistory》第二冊中,當中提出了很多精闢見解,對現今情況甚有借鏡作用。

別神聖化公職人員
Creighton在其著作中提到,由於教宗與君主的權力是由上天賜予,因此我們不能以世俗眼光看待,他們奉神之命,群眾理應採用另一套標準判別得失,先假設他們不會犯錯。LordActon卻批評此觀點,提出了經典名句:「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Powertendstocorruptandabsolutepowercorruptsabsolutely),在位者權力愈大,其犯錯機會亦遽增。

擔任公職固然值得敬重,但LordActon明確表示,我們絕不應因此將在位者神聖化。在位者只是普通人,同樣可能犯錯,而政府失職帶來的傷害更具災難性。因此,為求公義,LordActon認為若掌權者犯罪或犯錯,理應接受更嚴重的懲罰。
現代政治學正建基在這份對政府及在位者的不信任。由於在位者能夠操控政府人力物力,其舉手投足對市民影響深遠,因此需要制衡權力,防止濫權及徇私。這樣,政府才會加倍警惕,慎用政治權力。「唯君是對,唯我獨尊」的神權或君權統治於是逐漸衰落,取而代之,是由三權分立、法治、自由人權保障、司法覆核、公平選舉等組成的民主體制。

在位者應面對錯失
政治問責本身亦是制衡政府的重要工具。市民授權政府統治,便有權知道官員如何運用權力,領導必須尊重民意及接受全面監察,若有人失職及拂逆民意,便需接受懲罰。
政治問責從來不是一場報仇遊戲,它只是在不平等權力關係下,讓政治權力得以約束,阻止在位者肆意妄為,進而保障市民最基本福祉。以此角度出發,鄔維庸的說法便絕對要商榷。
十九世紀君權當道,已有人果敢宣揚摒棄聖化掌權者的觀念;二十一世紀帝制旁落,怎麼香港仍要抱殘守缺,停留在政治領導高高在上的威權政治?今時今日,在位者必須拿出接受監察的勇氣,面對自己的錯失,承擔政治後果,方能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