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特種輪:鎖定證改善回報穩定性

認識特種輪:鎖定證改善回報穩定性

自我們去年首次發行「鎖定回報認購證」以來,幾乎每天都收到投資者的詢問,本文將深入分析鎖定證的特性及投資的一些考慮,並討論鎖定證的構成為何能分散風險。
所有認股證(包括鎖定證)都屬於槓桿式投資,購買認股證的一刻,投入的資金已進入了高風險類別。即使鎖定證能改善回報的穩定性,最重要仍是股價的去向及每日要進行風險評估。
新發行的鎖定證,總會給投資者一種定價較低的感覺。我們不妨以市場2份行使價同為110元的滙豐認購證作為解釋實例:2份股證行使價相同,9138的年期比9135長2.2倍,但從昨午輪價看,9138價格比9135只高5%;從溢價看,9138更只比9135高少許。一份18個月年期的認購證為何如此抵買?從期權計算模式看,投資者如以滙豐現價購買一份18個月期行使價110元的認購證,每份證應付金額1.02元而非9138的0.77元(見附表一)。
事實上,9138並不完全是一份18個月年期的認購證。鎖定回報認購證是歐式期權的變種,一份鎖定證在新發行時,是由6份不同年期的歐式期權所組成。當投資者購買一份鎖定回報認購證時,就等同將資金同時分散在6個不同的股市周期。這種以時間分散投資的方法,便會以鎖定季度平均正利潤特性,減低了認購證回報愈近到期日前愈隨市場大起大落的情況。

包含6份歐式股權
投資9138,就等同將資金同時分散於6份不同年期的認購證:認購證年期愈短,風險愈高,防守性愈低,因此所佔的比重應愈低。9138雖買1得6,但其中04年1月2日的3個月期認購證只佔總投資金額約10%(0.075元除0.77元)。由於認股證投資者總不自覺地將金額全數注入短期證,忽略了投資風險,鎖定證的組成方式,就可協助投資者「半強迫性」將資金風險分散(表二)。
分散投資周期是好是壞?我們統計了2002年發行的各份鎖定證與其餘發行年期相近、行使價相近的標準證表現,所有標準證均以「零值到價」告終,而所有鎖定證則到目前仍有價值!在02年下半年投資認購證,市場反覆回落,無論是投資標準或鎖定證的投資者均難免有虧損。但由於鎖定證協助了分散投資周期而令投資者保留了一絲元氣,在股市回升時仍能追回部份的失地。認購證回報最終會因股價上升而獲利、因股價下跌而損失,但透過鎖定證分散投資周期,若市場在大跌後回升,投資者仍會「有剩」。
讀者要留意目前共有3個發行商發行鎖定證,其餘發行不一定是18個月年期,結算日亦不一定在季末,有個別發行商每份鎖定證的結算日分布在不同日期,結算年期亦有個別發行商以半年計算。由於屬非標準證,投資者一定要到不同的相關發行商的網站,詳細了解結算日詳情及風險回報資料。
下期續談鎖定證如何鎖定回報及其溢價。
比聯認股證
網站:www.kbcwarrants.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