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我們為大家介紹過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PriceIndex,PPI)及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CPI)。今期我們會從另一層面去了解美國經濟及金融市場。
美國經濟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要了解美國人對經濟現況及短期前景的看法,可以參考美國會議局(TheConferenceBoard)於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ConfidenceIndex),或由美國著名學府密歇根大學(TheUniversityofMichigan)於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公布的消費情緒指數(ConsumerSentimentIndex)。這兩個指數同樣採用抽樣調查方式,探討被訪者對美國經濟現況及前景的看法,但兩者的抽樣方法有所不同。
美國會議局從1967年開始編製消費者信心指數,每月會向在選定的12萬個具有代表性家庭當中的5000個家庭寄出問卷(約可收回3500份問卷),就一些問題詢問他們所持態度是正面、中立或負面,這些問題分別是1)現時及預期未來六個月的商業情況信心;2)現時及預期未來六個月他們的就業情況信心;3)預期未來六個月他們的家庭總收入。
至於密歇根大學自1964年開始編製的消費情緒指數,是從全國(不包括阿拉斯加及夏威夷)隨機選出具有代表性的500個家庭,然後每月以電話訪問方式向他們提出50條問題,詢問他們對個人財政狀況、經濟情況及家庭購物開支的看法,從而衡量消費者對現況、未來前景及整體經濟狀況的情緒指數。單從調查對象數目來看,消費信心指數遠超消費情緒指數,但兩者同樣具有代表性及權威性。
無論是消費者信心指數還是消費情緒指數,當指數相對上月指數上升而高於三至六個月的移動平均水平時,代表消費者對目前及短期經濟前景的看法十分正面,並且願意增加消費,顯示經濟可維持強勢。但當指數較上月下跌及低於移動平均水平,便反映消費者信心正在放緩,個人消費開始走下坡,直接影響美國的短期經濟增長。
消費信心指數及消費情緒指數屬於領先指標(leadingindicator)類別,即對未來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經濟指標。這兩個指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美國私人消費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三分之二,是推動當地經濟的強大動力。每當消費者對經濟及就業前景有信心,便會如常、甚至增加消費,帶動企業盈利及整體經濟向上。這個情況一方面會推高股市及美元滙價,另一方面卻會帶來通脹壓力,令債市利淡,而聯儲局亦會考慮加息以壓抑通脹。
反之,假如消費者擔心經濟衰退、個人財富減少及失業情況惡化,便傾向縮減開支,令股市及美元滙價受壓而下挫,利好債市,而聯儲局可能考慮調減短期利率以刺激經濟。因此,聯儲局會密切監察該兩項反映美國消費意欲的指數,並將它們視作經濟動力的晴雨表。
雖然消費者信心指數及消費情緒指數均可透視美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卻無法準確掌握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確實時間。此外,這兩個指數純粹以民意調查形式進行,只顯示美國人的消費意願及態度,並不能反映他們的實際行動。因此,投資者仍須以實際的消費數據作為依歸。
如要查看最新公布的消費信心指數,請瀏覽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