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波浪反映群眾行為

理財智慧:波浪反映群眾行為

「股票市場充滿着貪婪和恐懼」這一句說話,其實反映了人性的一面。人類在作出投資這種行為之時,往往會有非理性的一面。筆者曾經看過一本有關技術分析的英文書,內裏利用社會學的群眾理論(CrowdTheory)來解釋波浪的出現。這種演繹方式,或許會令投資者對於波浪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假設市場的走勢是由很多個人的投資決定所影響的,而人類的投資行為則是由個人層面慢慢變成綜合的集體行為。如果用圖表示,見圖一。
圖一展示了一個股價波動的周期。就讓我們由a點開始。在a點股價已處於一個很低水平,股價已沒有大跌的空間,而市場的成交量亦大幅萎縮,市場開始進入一個轉角點。只要市場有「春江鴨」買盤吸納股票,股價便會上揚。進入b點時,股市已踏入復甦階段,股價攀升,而成交量亦不斷增加。由b點進入c點,股價仍然上升,但上升的幅度因股價已高而逐漸減少,而在牛氣沖天的情況下,成交量不斷增加。當進入了c點之時,股價已經見頂,此時有些先知先覺的投資者開始離場,結果股價開始下挫,而且愈跌愈急,股市踏入熊市的初階。經歷了d點之後,股市跌勢己成,而成交量亦開始萎縮,最後又重回a點之上……
圖一所述的股市,會循環不息地發生,但a、b、c、d四點發生的時間,不會同時出現。如果把圖一的圓形走勢想像成一個線圈,把線圈拉開的話,便會成為圖二的股價波浪走勢。因此,股價呈波浪形,其實反映投資群眾的集體行為。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